“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7月13日下午,大埔县英雅家炳学校传来的一声声悦耳读书声,打破了原本因暑期到来而静寂的氛围。
记者顺着声源走近细瞧,只见午后阳光透过窗玻璃,斑驳地洒在课桌上。教室里,60多名学生正端坐其中,不惧热浪,聚精会神地听“老师”们讲解诵读的方式方法,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有模有样地吟诵着一篇篇国学经典。
原来,这群来到英雅家炳学校举办暑期夏令营的“老师”,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送经典到基层,薪火乡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之一的知音队成员。今年暑假期间,他们带着丰富乡村孩子暑期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辗转来到大埔县英雅家炳学校开启为期7天的支教生活,招收该校一到七年级学生,分为低年级童蒙养正和高年级少年养志两个班级,通过开设特色吟诵课程,把国学种子播撒到山区乡村中。
多彩吟诵课堂品味国学之美
“手划水平线表示平声,手划竖线表示仄声。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遍这首诗歌。”在低年级童蒙养正班,知音队成员梁芮瑞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跟紧梁芮瑞,一边模仿着手势的高低变化,一边配合着手部动作逐字逐句尝试吟诵,在一高一低的手势中理解诗词中的平仄音韵,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感受曲调升降与语气变化,学得不亦乐乎。
在低年级童蒙养正班学生感受平仄音韵的同时,高年级少年养志班里,知音队成员罗琬婷正在向学生讲解吟诵方法“一本九法”的基本要点,并围绕依字行腔中“不倒字”的要求,设置听歌曲猜字的环节,点明吟诵“字正腔圆”的重要性。在美妙的吟诵旋律中,学生们纷纷举手登台,运用新学的技巧进行吟诵练习。
“这次支教的吟诵课程依照‘一本九法’的吟诵规则,分为七大板块授课。课堂教学包括知识点介绍、吟诵体验、趣味练习三大部分,以授课老师讲解知识点、师生共同研究吟诵诗歌、学生吟诵体悟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让同学们于吟诵中品味中华诗词之美。”知音队队长栾舒然告诉记者,经华南师范大学团委的介绍,他们来之前就已了解到大埔县英雅家炳学校有开展国学经典课程,前期做了充分的调研,深入了解了该校课程开设情况和学生学情,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校勷勤吟诵社,选取中华经典诗文中的家国情怀篇目,结合红色文化宣讲,精心设计吟诵课程。
课堂内容丰富、趣味十足,打破了学生对国学经典枯燥乏味的看法。“经过这几天吟诵课程的学习,我才知道原来背诵古诗词也能这么有趣,甚至还可以通过吟诵的方式去体验诗人的情感。”该校六年级学生刘嘉慧兴奋地向记者分享她的学习收获和感触。
此外,记者了解到,除了国学经典和诗词吟诵外,这次支教活动中,知音队还准备了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梅州客家山歌特色、开展红色教育手抄报、举办读书分享会,以及书法课、八段锦、花式跳绳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乡特色文化,感悟红色革命精神中,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绽放青春芳华助力文化传承
7天的支教生活,华南师范大学知音队队员们以一场场生动的实践活动课,为大埔县英雅家炳学校学生带来了一次国学“盛宴”。
“作为大学生,我们希望把个人成长成才的‘小’理想融入奉献社会、回报家乡、服务人民的大情怀,让国学经典为更多人所学所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基层教育。”“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国学的这段时光,当他们开心一笑、学有所获时,我也收获了快乐,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谈及参加此次“三下乡”支教活动的收获和感受,知音队队员们不禁侃侃而谈。
大埔县英雅家炳学校校长李源练表示,知音队的到来,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短短几天,他们精心准备的课堂,也为该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不少可参考的方法和模式,乡村教育需要更多青春“血液”注入,他希望能有更多大学生“生力军”深入农村基层,为基层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引擎”。
绽放青春年华,奋斗脚步不息。此次支教生活更坚定了知音队成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心,他们纷纷表示,有机会还将继续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奔赴基层一线,将青年大学生的热血与激情融入乡村振兴中,把国学经典特色课程带到其他乡村学校去,做行走在基层教育一线的“国学文化”使者。通过上“活”乡村国学课堂,拓宽同学们学习国学文化的方式,从而提升同学们对中华经典古诗词主题思想感情和艺术价值的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意、诗中情,以及文字背后蕴含着的精神实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微小而独特的青春力量。
7月19日,这群在大埔县英雅家炳学校挥洒青春汗水的“老师”们踏上了归途,但他们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热爱国学种子,也正在静悄悄地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
来源:梅州报http://m.meizhou.cn/p/15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