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外媒 /2023-8-22 17:27
2023年8月17日南方农村报:一田双收!华师“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赴河源开展科技兴渔
来源:校团委|作者:|摄影:南方农村报 羊城晚报|编辑:吴楠
2043

“才一个月,就长得这么大,好漂亮的罗虾呀!”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的一位农户欣喜地看着刚捞上来的罗氏沼虾,忍不住地感叹。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汪蕾副教授在一旁耐心地解释道:“这种虾算是高品质的了,你看它的通体晶莹剔透、肝胰腺清晰、肠道粗壮饱满、粪便成型也不错,这说明虾很健康。”

望着眼前50亩“稻在田中长、虾在稻下游”生机勃勃的景象,农户与汪蕾副教授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按照之前的实验结果,预期每亩产虾100-150斤,而且稻田使用的是有机肥,不使用农药,养出来的虾色泽通透,肉质爽口清甜,养得安心、吃得放心。

今年暑假以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征各地,奔赴田间地头破解乡村难题。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的优“渔”助乡实践团(以下简称团队),前期在广东省科技厅、彭寨镇政府和驻镇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以“科技兴渔”为主题,已经连续两年奔赴和平县彭寨镇开展助农实践,围绕当地丝苗米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水产养殖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现代渔业科技赋能活动,为当地农户铺就了一条“粮渔双赢”致富路。

“老婆的电话我可以不接,但是学生的电话我是一定马上接。一是学生打电话肯定有事情,二是我要为他们的安全负责。”农户刘学武说。今年六月,汪蕾副教授带着团队的研究生余杰和本科生张洁涵、魏诗华三位同学依次到达彭寨,正式开启了他们在刘学武家的驻村生活。

每天风雨无阻投喂饲料的工作占据了同学们的大部分时间,稍有不慎便被虫蚁叮咬。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沿途观察虾塘是否有异常状况发生。深夜,热闹的乡村回归静谧,但同学们会再次出现在塘边,打着手电筒观察虾体蜕皮等情况。虽然在田间已经安装了由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免费提供的实时在线智能渔业设备,同学们还是坚持每天实地检查增氧和鼓风等设备,确保机器正常运转。

隔个三五天,同学们还要对罗虾开展取样、打样等工作,继而进一步对饲料配方、投喂参数等进行微调。正是这一段驻村的经历,同学们不仅收获了与农户的鱼水之情,还从实验室走入了田间地头,把实验室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项目建设以来,团队顺利帮扶养殖农户收获了优质的罗氏沼虾,还将该养殖点纳入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智慧渔业平台”统一管理,实现了在线管理养殖方案和养殖技术分享等功能。项目初期,团队利用仅仅三个月养殖时间,通过30亩的稻渔养殖,帮助农户收获了3000余斤的罗氏沼虾,单只最大重量达到1.5两一只,产值高达9万多元。

据了解,汪蕾团队共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件、建立示范点2个,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南方+、河源当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的报道。同时,团队的青年学生也得到了成长,相继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国家三等奖等。

今年华南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组建了246支具有华师特色的青年突击队,发动5030名师生赴全国各地350多个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在未来,优“渔”助乡团队将带着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深入乡村基层实践,以“观”为基础,以“志”为动力,以“行”为手段,在“养好鱼虾、吃好鱼虾、送好‘渔’技”的助农事业中发挥了专业特长,为彭寨镇老百姓们科技助力。在扎根基层实践学习中成大才,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担大任。

来源:南方农村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8/17/c8006717.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2038&appversion=10300&firstColID=2038&enterColumnId=2038&date=bnVsbA==&lay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