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生命科学学院赴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集结启程前往仙坑村,于朦胧微雨中感知客家人在精神上与先祖联系的文化密码;于青山绿水下体会千古赓续的客家文化。
“斜风细雨不须归”,浸没于群山环抱、近乎圆形的盆地中,山峦宛若巨大的古韵屏风层层围绕着这片锦绣腹地——翠色丰饶的田野和星罗棋布的屋舍,“仟佰交通,鸡犬相闻”不过如此,烟雨中安宁静谧的仙坑美景浮于眼前,车马劳顿不值挂肚。
绿漾康禾队的指导老师黄胜琴老师陪同大家一同来到康禾镇仙坑村,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开展三下乡活动。黄胜琴老师密切关注队伍与当地民间环保公益机构——青城环境(GreenCity)的对接情况,并同当地书记就仙坑村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交谈。最后,绿漾康禾队队员和黄胜琴老师在仙坑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合影。
“夜半忽闻天籁响,万山围住读书声。”仙坑叶氏秉承“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客家优良传统,在嘉庆年间建“登云书院”,书声琅琅,常年不辍,为仙坑带来“书香之梓”的美誉。书院后移,留存下古书院之断壁残垣,它既是激励后人的历史遗迹,也是告诫后人带经而锄的谆谆古训。在客家人看来,“子孙务宜忠孝为先”,为子而孝,为民而忠,这是每个客家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美德精神。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家国情怀”的深厚积淀下,客家先辈们总是“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形成了“忠于国,孝于家”, “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等文化传统。服务队深深感触于登云书院此番文化熏陶,于此地举行开营仪式,既是对夏令营参与人员孜孜工作与学习的勉励,也是伟大家国精神的内在寄托。
“灰墙斜顶古韵存,气宇尽凝岁月痕。”队员们游赏布局独特的四角楼和固若金汤的八角楼,独到的客家智慧蕴含其中。四角楼建于嘉庆年间,规模宏大、保存尚好;排水系统完善、精妙;雕画精巧绝伦,寓意深长。四角楼的建筑分为四幢,呈上下、左右对称。步入正门,堂内挂有“聚星一门”牌匾,匾上有“七星”,暗喻着屋主门下七子,并以此告诫子孙后代彼此要互相支持、团结一致。后期为应对匪患和日益严峻的治安环境,四角楼增铸为集客家特色和军事特色于一体的八角楼——在四角楼的主体建筑外侧,采用花岗岩石条砌筑高大石墙,并在石墙四角各建一个碉楼——八角楼因此得名。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永远铭记过往的峥嵘,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亦凝聚成客家人告诫后人戮力齐心、奋楫笃行的箴言。服务队深刻认识到围屋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只要队员众人齐心协力,肯吃苦,肯钻研,困难就一定能够迎刃而解。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团结之精神,从古人“孤则易折,众则难摧”的智慧中走来,于“风雨同舟,患难共济”的扶持中构成,客家文化内核与中国人民一以贯之的团结精神高度契合。新时代跌宕起伏的汹涌浪潮中,吾辈青年当以“众力并择万钧举”的深沉意蕴,凝聚起民族之力,奔涌不息、一往无前;吾等服务队员当汲取、学习客家文化内涵,以“积羽沉舟”之力以奋斗诠释责任担当,用奉献书写不凡篇章,凝聚一心、众志成城为康禾振兴献计献策,为祖国建设馈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