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单位动态 /2023-5-8 17:17
“华师乐集”第二期:奏响“心·动”
来源:图书馆|作者:颜蕴琦|摄影:郑永进 杜昭盈 冯竞|编辑:卢嘉裕
13023

“华师乐集”,与大家一月一度的相约,一起读“校长书单”,一起听“心·动”的声音。4月28日黄昏,“华师乐集”系列活动二次亮相石牌校园图书馆,并在图书馆文化艺术空间展开了一场关于阅读、音乐与心理学的“对话”。本期乐集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音乐学院联合心理学院策划举办,到场嘉宾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蒋春林、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馆长仇恢、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陈如好,及我校心理学院党委书记刘冬梅、图书馆党总支书记万日融、副馆长王玉波,与师生校友等。

在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期乐集关注“心理学”与“劳动”两个元素,以“心·动”为主题,特别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滕飞、攸佳宁、袁杰三位老师,与大家共话工作与审美、成长型思维、生命的意义、开小差和“人生三乐”的联系。来自广州大学音乐学院的吴紫璇老师,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蔡宇、姜瑞娟、杨婕妤璇、叶思思四位老师,以及来自熊雯钢琴工作室的熊雯老师,以钢琴、长笛与中提琴为媒,在旋律的变换中呈现劳动与“人”的不可分割,回应我们在工作中关注内心对美的期待。

弗里德里克·肖邦《夜曲》谱写对“审美”的追求,是夜深人静时的内心独白。罗伯特·舒曼《童话幻境》回忆童年岁月,在时间线索中找寻“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和智力是随着努力成长的,会迎接挑战,从批评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并向成功者学习而不是被别人的成功所灼伤。马克斯·布鲁赫《F大调浪漫曲》将生命化为一曲浪漫,叙说“生命的意义”;著名心理学家、“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提出,工作、爱与苦难是找到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上林裕子《超越时间》以“光”作灵感,略带调皮地呈现始于“开小差”的创造力;人的大脑一天中有很长的时间都在开小差,心理学上称为mind wandering,也就是走神,走神有时也是创造力迸发的时机。盖瑞·夏克《为舞台表演而创作的旋律》、阿梅迪奥·托马西《魔法圆舞曲》则传递出“人”的灵动性,真实生活,拥抱生命,享受“人生三乐”;自得其乐和知足常乐,这是爱自己的方式,而助人为乐则是在爱他人和世界。袁杰老师提出的“爱的三步曲”理论的第一步是缺爱同时向外界索取爱,而第二步和第三步正是爱自己和爱他人。

“心·动”音乐会在一片掌声和好评中落下帷幕,“华师乐集”这场由阅读连接音乐与不同学科的美育之旅仍在前行,每月一次的音乐沙龙,切实增强了我校各共建单位之间的联系交流,也进一步厚植了兄弟院校间的友谊,共谋高质量发展举措。“华师乐集”坚持从大视野、大角度去思考,推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有份量的精品力作,始终致力于呈现华南师范大学生生不息的精气神与经久不衰的文化生命。

“人类数千年智慧所凝结成的知识、观点和艺术,至今仍能给我们以抚慰、以力量,这是阅读给我们的礼物。”阅读,可以遇见不同领域间的融合,遇见更加精彩的世界,也遇见那个可以乘风破浪的自己。

“华师乐集”,在图书馆,遇见你。

字号:
微信
抖音
校报
微博
电子邮件
xiaobao@m.scnu.edu.cn
访问量
累积:205670741
今日:35134
版权所有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01-2024
news.s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广州可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