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美育目标,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2年4月21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广东省中小学美术课进美术馆(博物馆)现场教学研讨活动暨粤港澳中小学美术教育论坛、数字再生博物馆——敦煌壁画艺术展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顺利召开。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文献研究所所长马德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美术教研员钟国荣,香港教育局艺术教育总课程发展主任陈家曦博士,香港教育局视觉艺术高级课程发展主任李乐华博士,澳门教育与青年发展局学校督导黄敏玲女士,澳门郑观应公立学校副校长吴艳芳女士,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体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宏武先生,全国“百佳美育校长”林文坚先生,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谢朝阳书记、罗广副院长、吴羽教授、华年副教授以及广东省各地市的美术教研员。
谢朝阳在活动开幕式中指出,本次论坛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本次活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以此为契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美育发展,为华南地区美术教育提供学术支持。
《敦煌工匠与石窟营造》专题研究讲座中,马德主要从敦煌文化遗产简介、敦煌工匠的基本情况、敦煌石窟营造概述、敦煌工匠的艺术特色、敦煌工匠的角色认知与敦煌工匠的民族精神六个板块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对敦煌工艺匠人与石窟营造特色作了深入的讲解。
冯英杰就光明区“馆校合作”及美术课进美术馆教学工作展开经验分享。冯英杰谈到光明区相对于深圳其他行政区在博物馆、美术馆等资源上相对薄弱,“馆校合作”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挑战性。在这个背景下,光明区“童心绘光明”、教师书画作品展等美育活动对光明区美育工作健康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其他地区美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麦振宇在美育经验分享中介绍了“双主体模式等区域馆校合作美育课程”,指出教师引领学生参观学习博物馆、美术馆的重要性,介绍了当前馆校合作活动中存在的实然与应然两种状态,接着以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合作开展的“双主体”的合作案例,为区域馆校合作工作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李乐华从香港视觉艺术教育课程与发展进行经验分享。李乐华首先介绍了香港视觉艺术科课程相关定位与宗旨,并讲述了香港视觉艺术科课程学什么、怎样学,以及香港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所开展的STEAM教育策略,为增强学生美术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提供了路径参考。
美育经验分享后,与会粤港澳专家与广东省各地区教研员一起进行美育交流研讨。参会人员均表示希望能够与博物馆、美术馆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美育工作的开展;加强与民间手艺人、非遗传承人合作,鼓励民间手艺人进校园指导校园美育工作的开展。东莞教研员詹逸然指出“馆校合作”不应当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定义的,已建成的美术馆,应该鼓励与民间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合作,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美术馆”。华年提出,目前社会各界对于“馆校合作”活动持肯定态度,如何在现实的情况下将馆校合作进行落实与推广,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互动,加强学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是我们在未来美术教育工作中需要继续思考的地方。
下午举行的是美术课例展示及粤港澳美育沙龙。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艺出席了下午的活动并致辞,她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在信息化时代要重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此次论坛及“数字再生博物馆—敦煌壁画艺术展”很好地为教育资源数字化、馆校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研究。
随后,来自深圳市罗湖区文锦中学的曾丽敏老师、广州市黄埔区怡瑞小学的罗颖岚老师和广州市黄埔区黄船小学的梁健婷老师分别进行了课例展示。
曾丽敏授课主题是《穿越千年梦回敦煌,趣味考古与画对话》,她充分利用展厅资源,通过模拟美术馆,带着学生全方位体验敦煌壁画。学生在情境中更深层次地了解到飞天在形象、色彩、线条上的变化,从而了解敦煌壁画的演变过程。课后曾丽敏指出,建立数字敦煌的意义重大,在激发学生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培养学生对遗产的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州市黄埔区怡瑞小学罗颖岚老师带来的课例是《“听”见壁画中的妙音》,以敦煌壁画中的乐器为线索,引领学生探究不同时期洞窟的乐器图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深入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在课堂中,罗颖岚带领学生通过速写描绘和对比,深入探究琵琶造型的差异和纹饰的演变,从而深刻认识到琵琶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通过与学生互动,挖掘出壁画中值得研究的兴趣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广泛和深入。
广州市黄埔区黄船小学梁健婷老师授课内容是《敦煌壁画中的席与坐》,以敦煌壁画中的家具为线索,带领学生从敦煌壁画中感受椅子的演变。课堂中,梁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壁画中的胡床形象并在速写板上画出其结构,通过家具中的椅子来和拉近敦煌壁画与同学们的时空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体会中国背后的工匠精神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
课例结束后,粤港澳美育专家在敦煌艺术展展厅举办了美育研讨沙龙。钟国荣表明教育需要“情”,教师先动情,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动情。罗广解释了数字再生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在于为学生创造可触可感的真实环境。黄宏武建议要将美术课进美术馆建设成广东品牌,构建岭南教育的新模式。华年认为在教学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看的问题,即利用数字化将艺术品复制,达到真实情境的教学;二是看见的问题,教师要思考如何将作品的图像内容跟思想内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本次活动,既是一场美育思想的碰撞,也是美术学院庆祝华南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研讨会上,粤港澳专家团队高度评价了美术课进美术馆在现场教学的开展和未来发展。我院将继续秉承“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理念,不断推进美育工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献礼,为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