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扮演好“行动者”的角色

2015-05-26 07:55:39
挑战杯

砚湖水光粼粼,湖面西岸,公共管理学院大楼的倒影在波光里清晰映照。3月24日,院楼的办公室里,几位老师围坐桌前,凝神细思,低语交流,公共管理学院 “挑战杯”作品筛选正在进行。在他们面前的是16份上报的项目作品,经过一番仔细地参评甄选,老师们从中评出了4件作品推荐到学校进行进一步的选拔。

最终,这四份作品有两项通过学校级别的筛选,进入今年举办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广东省赛。

                                        (求实、创新、奉献、远见)

 

学术追求与现实价值相结合

公管院楼正门左侧的草地上静卧着一块书卷状的白石,上刻《大学》的开篇,旁边立着的大石则书“求实、创新、奉献、远见”,古人修身治国的理想与当代公共管理学院以“实现公共利益、提高社会效率”的理念相映成趣。

进入省赛的两件作品中一件来自小何同学的团队。小何在去年参加了公管学院团委组织的“晴天队”三下乡活动,调研肇庆广宁县企业转移问题。“产业转移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考虑如何去协调这个问题是很具有实践意义的。”今年他的“挑战杯”的项目作品关注小微企业与大学生就业问题。

                                    (三下乡调研过程中拍照留念)

 “公管学院的‘挑战杯’项目以社科类为主,关注社会民生,体现公共情怀”,2014届毕业生张博如是说。本科时他参加了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成绩不俗。他的团队的“大挑”省赛作品聚焦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作品论文回顾总结了华南师大公益志愿服务队“梦飞翔”团队七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经验,认为单一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力量结构较为松散,提出了“以大学生团队为媒介,融合政府、社会慈善、新闻媒体等多方力量的‘媒介式’公益服务帮扶模式”的解决方案,这正是运用公共管理的思维以实现有效,整合公益资源目的的典型。

                                    (三下乡调研过程中与当地居民互动)

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冬梅看来,这些学生“真正体现大学生天之骄子与国家栋梁的角色。”她认为有“公共情怀的学生”类似于一个‘行动者’的角色,能对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的推动起到非常有潜力的一股力量。

 

报告中一个字号都要修改

得知作品进入省赛时,小何随即在团队微信群上回了两个“大哭”的表情。该微信群是为了方便成员交流而建,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会面对面头脑风暴,“聚在一起才会有思维的火花出现”。

                                      (成员们在课室里讨论)

小何团队作品获学院推荐后,指导老师薛捷提出报告要再次修改。实际上,这份报告已经修改多次。同学们用word软件做出的研究思路图效果不理想,薛捷向同学们推荐了专业制图软件visio,并建议在原图基础上补充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展示研究框架,显示层次感和条理性。”一篇报告最终完成,“细节上修改不下十几二十次。”研究报告要求的字体格式是宋体五号。报告中夹杂一句宋体小四的话,也被薛捷用笔划出来,足见严谨。

董国安老师也尤为注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已参与过几次“挑战杯”评选工作的他教导学生要学会严谨地定义概念,“科研和艺术创造不同,艺术创造给读者一个想象玩味的空间,科研就是要把这个艺术空间压缩到最小,甚至为零”。

对参赛学生而言,参加“挑战杯”项目对自己意味着一次次挑战,同时也是收获的过程,包括知识、人际交往、友谊等等。有一次,小何和团队成员在宿舍楼下的会议室里修改报告时,队长的舍友给他们送来了椰汁香芋糖水,“算是沾了队长的光”,忆起旧事,小何仍心感温暖。张博也说:“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的岁月,是能被所有人铭记的,这种团队精神让人难忘,让人动容。”

 

“科研一直是我们的传统”

小何团队共有七名成员,五名是2012级学生,两名是2013级学生。师弟师妹还不会运用系统的方法做数据分析,“我们在工作的同时也把方法教给他们”,小何说道。受兼班影响,小何渐渐走向科研的道路,“我希望这种传统能延续下来,引导更多师弟师妹走向科研。”

小何回忆,入学至今学院里的科研气氛都很浓厚,“无论哪门课,老师们都会鼓励我们做科研”,团队作品的原型本是学院薛捷老师的项目,是老师主动向学生发出的邀请。

                                      (在学校“挑战杯”上的小何)

公管学院是学校团委确定的“金种子”项目平台之一,在学校立项基础上,学院会设立相应的配套项目。张博的团队在2011年的“小挑”全国赛斩获金奖,他回忆当年的情景:“学校聘请了校内外专家指导,在硬件条件上也给予关照”。

今年,学校对公管学院的16个项目在经费上均给予5000元的支持并成立了“导师团”。据刘冬梅介绍,“导师团”内的指导力量既有青年教师,也有学术大家。董国安如此定义自己的角色:“导师总是要对学生的科研做出恰当的指导。”

 

作者/通讯员:欧敏敏 张海婷 李厅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连泽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