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创新不易,我想去试试

2015-05-23 20:26:17
岁月钩沉晚安华师

2005年华师第一届挑战杯校赛中参赛者与观众在交流

编者按:知道吗? 5月23——25日,为期三天的广东省第十三届挑战杯比赛在华师隆重举行。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华师的科研大神们,畅谈华师与挑战杯的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2年广东省大挑开幕

“挑战杯”,让我意识到专业学习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社会的视角,不仅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书本。”曾于2011年参与挑战杯角逐的戴嘉裕,对此深有体会:“如能完成专业学习与社会责任的对接,就能形成很好的项目。”

 

师范院校的华丽逆袭

1999年,华南师大首次承办了挑战杯广东省赛区的省赛。“承办省赛并不容易,这也是对华师本身科技作品的肯定。” 时任团委书记的林伟雄说道。

如何在理工科基础相对薄弱的师范院校,培养起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一道难解的题,而挑战杯成为了解决这道难题的一个重要支点。2001年开始,华南师大开始对科研项目进行项目化管理立项,这也为以后学子在挑战杯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

 

2010年广东省第四届挑战杯华师学子领奖

此外,华师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经费也从最开始的80万到现在的逐年增加。“一个师范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能拿出这笔经费出来支持学生科研竞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林伟雄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华师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便以30件作品获奖的成绩获得优胜杯;在2004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五项的优异成绩荣获优秀组织奖。今年,华南师大再度成为“挑战杯”省赛的承办高校。

 

朝着同一目标奋斗的感觉,很棒!

“我觉得在大学生涯中能够去参加含金量很高的挑战杯,本身就是难得的勇气。”戴嘉裕说道,“我们当时的项目是跟皮革行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有关,所以租了一辆车跑去花都的皮革厂,跟皮革厂的厂长交涉。如果不是因为参加了挑战杯,我想自己是很难跳出自己所学的专业,去接触到电子商务和创业。”

 

华师学生在第四届广东省挑战杯开幕式上宣读《挑战宣言》

挑战杯项目往往需要具有不同专业能力的成员紧密合作,所以不少团队是跨学院的。但是,一年携手同行,一起头脑风暴,一起通宵码字,一起深入社会做调研,一起埋首实验室,也让不他们成为了交情甚笃的战友。“一群人朝着一个目标奋斗的感觉,很棒。”2012年参加挑战杯的公管学院学生汝钊感慨道。

在这样的艰苦历程中,敬业的导师同样也是参赛者们前进的重要动力。“有些老师晚上七点还没有吃晚饭就给你指导,有的老师凌晨一点给你回复邮件,这些都是当时最感动的。所以你没有理由去把事情不好好完成。”参加了两届挑战杯的经管学院1999级学生董怀宏说道。

 

 

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实挑战杯作品的评判标准就是大学生是否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学生的思想和作品是否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有现实意义。”校团委书记廖庆春说道。

董怀宏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她当年的参赛作品是关注非正规就业问题。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非正规就业一直都是困扰中国劳资市场的痼疾。非正规就业人员大多依靠体力,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劳动权益很难得到很好地保障。由于当时缺乏法律监管,很多问题得不到相应的解决。“我在课堂上最先接触到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于是开始着手研究,没想到最后竟然获得国赛三等奖。”

社会责任感不一定非要宏大叙事。洪林涛、刘勇等几位热爱传统文化的学子在2006年对广州市内传统书院做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切入角度不大,但深度和意义都让评委眼前一亮,最终获得省赛一等奖。采访过程中,廖庆春也提及一个案例:某高校一位学生很疼爱自己奶奶,她很喜欢芝士蛋糕,但身体又不容许吃糖分;于是他用心制作出完全没有糖分的芝士蛋糕,并将之变为创业项目。他认为,这个案例感人至深。

 

 

 

 

 

作者/通讯员:卢琦 郭奇琦 陈洁情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连泽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