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今犹在 故事几多回

2015-04-17 16:50:00
专题校园古树

以诗寄情绘老树

“红楼旁边的白千层是上个世纪40年代种的,当时的红楼,还是军阀陈济棠的住所,白千层正是陈济棠居住在此时种植的。”一提起石牌校区的这棵白千层,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师陈定如便侃侃而谈。作为《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绿化与景观植物》一书主编的他,对于校区内每一个老树的历史,他都了然于心,随口道来。

白千层   摄/江文驰

1980年,陈定如来到华师,教授相关植物学科。教学期间,他会拿上小黑板,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室,通过实地考察给学生们讲解树木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深深吸引着学生们,他们经常围成一圈,听陈定如讲课。

退休后,陈定如寄情于诗书,写下许多关于树的诗词,《七绝·木棉》便是其中一首。“巍然矗立生南国,掌叶火花撩半空。傲抗寒霜挺坚骨,暖春报喜是英雄。”诗中将木棉花开时的热烈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另外一首诗,“华盖浓阴冠伞形,垂髯仗柱力图生。隐花育子飞禽闹,独木成林造景精。”赞杨了大榕树的高尚品格。

倚楼红豆寄相思

在第一课室大楼的西南角落,屹立着一棵1964年种植的海红豆树。在1980年来到地理系求学的徐颂军眼里,这颗独特的老树,早已成为当时华师学子的深刻记忆。

据徐颂军回忆,每年到了海红豆结果的日子,学生们一下课便会聚集在海红豆树下休息。红豆自古以来都是情意缠绵的象征,也因为这样,当时班里芳心暗许的女孩们,十分热衷于捡拾晶莹透亮的海红豆果子,保存下来,送给自己心仪的男生。说到这里,徐颂军感慨不已,“要是有当时那个场景的照片就好了”。

20多年过去,已为人师的徐颂军,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参观那颗海红豆树。但现在,海红豆树结出的红豆果实越来越少,昔日树下的热闹景象不复存在。“学生们一起捡红豆的景象,如今再也看不到了。”徐颂军略带遗憾地说。

亭亭树下映柔情

紫荆路  摄/李宁

爱好文史的女生小张,特别喜欢观察紫荆道上的紫荆花,不管是在久等后的盛放,还是花期过后在风中悠悠飘落为校道填上一抹亮色的片片残瓣,都会让她心生喜悦。小张说,许多花都在冬季凋谢,紫荆花却不走寻常路在渐冬时节绽放,等到春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时,它又默默凋零。看着它,有时会让人不禁沉思人生之道。

在南洋楹树下读书的女生   李宁

紫荆是小张的最爱,但孔子像前的南洋楹却是她最深的挂念,那里见证了她许多美好的回忆。第一次和心仪的他相约出来散步,在他的指引下仰头从密树枝缝中窥到别样的星空,在一次次大树下的交流中加深彼此的默契。

文化广场前的美丽异木棉   摄/陈南光

教信学院的麦子每次路过文化广场前的美丽异木棉时,都会下意识停下来仰望片刻。她和他相识在大一的社团里,两人常在晚上开完例会后,相约在文化广场的座椅上,对着秀色照人的美丽异木棉树,聊着最近的事情。麦子容易负能量堆积,男孩总是能耐心地开解她。后来,美丽异木棉就成为两人口中的“老地方”,分享彼此心情的“树洞”。

有一次,麦子家里突发变故。为了安慰心情持续低迷的她,在美丽异木棉下,男孩向她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直到那时麦子才得知,男孩也是单亲家庭长大。然而,他却一直悉心照顾着母亲,并始终保持着乐观阳光的生活态度。春季的黄昏,落英缤纷,男孩那温暖如阳光般的笑容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里。

校园里的棵棵老树,不仅见证了少男少女的美丽回忆,也陪伴着陶醉于书海的学子们,在夏天为他们撑一把“绿伞”,送一片阴凉。在历史文化学院的小陈看来,捧一本好书,倚靠着坚实的树干,在泥土的芬芳、树叶的清香里细细品读,也是一件相当醉人的事情。

作者/通讯员:黄晓琪 张丹 游彩英 观芝伊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