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我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党办校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摄影:华师新闻社 郑沛文 校团委供图|编辑:杨柳青
11953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我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校长王恩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确立了明晰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

王恩科提出:“当前,华南师范大学正全力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彻落实‘教师教育出特色、学科水平上台阶’办学思路,深入实施‘高青人才内培外引、高端平台培育建设,国际化、信息化’‘两高两化’战略举措,持续深化综合改革,走出一条凸显中国特色、体现华师风格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建设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一是明确了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即“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重视是态度站位问题,适应是方式方法问题,好不好是效果问题。二是明确了思政课的本质,即“讲道理”,要求“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这里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的任务、要求。三是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是拓展思政课视野、格局的要求。

4月26日晚,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合组织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师生座谈会,座谈会在石牌校区学生思政空间进行。学生工作部部长雷蕾、副部长张奕华、部分学院辅导员及本硕博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会上,师生代表热烈交流探讨,发表感想。

雷蕾和与会师生交流学习体会,她说,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殷殷嘱托中可以读出对青年的殷切期待。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树立高远的价值追求、明确自身的时代责任、选择正确的成才路径。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在学生工作的岗位上,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引领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数学科学学院辅导员何智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作为一名在本学院毕业的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把准思政工作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结合点,急学生之所需,给与学业帮扶和专业指引。

计算机学院辅导员唐婷芳表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我将继续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主业,运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渠道链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引导青年大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应用到实践中,用科技服务社会,用代码书写忠诚,主动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跑出我们这代人的最好成绩。”

历史文化学院辅导员李斌表示,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专业学习,深化道德修养,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育人实践中用心、用力、用情,助力史学青年发挥学科特色和师范生特长,培育能担大任、可堪大用的时代新人。

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陈诗佳说,“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除了强化自身理论学习和过硬本领外,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将个人成才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向英雄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在学习生活中,我将结合音乐专业特色不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他们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学生代表们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体现着党和中央对青年一代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因此青年一代需要鼓足勇气不断向前奔跑,承担时代赋予年轻人的重任,将个人成才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传承红色基因,练就过硬本领,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春向党,不负人民。

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高嘉成表示,“身为学校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和学校援藏支教志愿者的一员,我备受鼓舞,也与有荣焉,更加坚定了我对建设祖国未来的信心与决心。”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嫣结合自身专业发表感想,“作为一名传播学的学生,在未来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感悟媒介技术的变革,掌握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生朱海斌分享两点体会:更加的自信和更深的责任。更加的自信是因为生逢盛世,深刻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青年的高度重视,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更深的责任是因为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士生,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未来的思政课教学中,把道理讲清楚,做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学生梁诗敏、心理学院2020级研究生陈章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郭树晨、地理科学学院2021级学生余祺欣、地理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黄海儿结合自身专业实践和学生工作经历,表示会继续坚定信仰,丰富专业素养,勇担时代责任,展现青年担当,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奋力拼搏,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4月26日-27日,校团委组织青马班、研支团、林芝援藏队伍、未来教育家等示范性先进群体,联动二级学院团学组织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掀起华师师生学习热潮,努力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最好的成绩。

校团委书记连泽纯提出:“我们要用好‘青言青语’开展‘大学习’,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言青语’,多措并举全面深入开展新思想学习;我们要从‘红色师范’中传承‘红色基因’,引领青年担负时代使命。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领青年自觉将爱党之情、强国之志、为民之心和奋斗之行统一起来,为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要融入‘一流学科’建设大局,引领青年以‘强国有我’的姿态奋进新征程。”

研究生支教团罗甸分队队长刘嘉豪表示,作为研支团的在岗成员,既是当代活跃的青年志愿者,更是培育下一代青年的人民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不断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时刻以高标准高要求高自觉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当学术知识能为学生启智,一言一行能被学生效法,我们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