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合伙人:走过一段创业路

2014-07-11 08:50:12
专题华师微创业

两年前的六月,凌晨两点,雷暴天气。

大二的小实突然接到宿管阿姨的电话。放下电话,他马上起床,通知小巍等其他三个“合伙人”,冒雨冲向东九的“紫荆书屋”书报亭。每次一下大雨,紫荆书屋旁边经常积水,冰箱在水里浸泡久了,就担心会漏电。雨中,四个人踩着砖头靠上去抢修,脚不小心碰到带电的水,随之而来的是麻麻的感觉。

他们就是紫荆书屋的首届学生老板。

“想创业的人,内心一定不甘于平静”

小实从小就是个商业发烧友。小学时在路边卖过鞭炮,中学时迷上《财富》《小生意经》等杂志,创业的梦想像野草在心里拔节。上了大学,有时心血来潮,他一个人跑去天桥下摆摊卖万能充。“我想去体验卖东西时,人家不理你的各种感受。”

2012年5月3日,东九校道旁的紫荆书屋开业了,严小实第一次当上老板。那天围观的同学特别多,但买东西的人并不多。对于学生们,紫荆书屋是个新事物。

“他们就是老板啊,听说这是学校扶持的创业项目呢。”路过的女同学跟同伴小声嘀咕。此前,大家都只听说有些零散的团队在学校创业,从未见过公共场合的固定摊位。

最初的日子,早上八点开门,晚上十一点收摊。一天的营业额大概是600多块,小实和队友一算,利润有100多块。

学校免除租金及管理费,只需缴电费。每年经营纯利的30%,会上交作为创业基金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金。冰箱需要押金,加上其他杂费,小实和团队伙伴们一算,第一桶金还没赚到,四人已掏出两千块当成本了。

“怎样迎合大家的消费心理?”他们花心思去把货物摆得漂亮些,都市报放在最显眼位置。最后,干脆把市场价2.1元的华农酸奶卖到2块钱。于是,生意开始起色,两三个月过后,营业额基本稳定在4000元左右。

营业额连续走高,小实心底打着算盘,利润还算可观。谁知三个月下来,扣除成本后的结果让他们又惊又疑。

竟是基本都没有赢利!

小实觉得非常奇怪。紫荆书屋没有监控系统,为查明真相,他们连续多天在书屋附近蹲点拍照,但一切是如此正常。正在小实百思不解时,报纸和杂志的供货商骑车前来,交付当天报纸和杂志,值班学生如数付了钱。对方离开后,小实上前一看,顿时气坏了,明明只卖20多块,供应商硬是记成100多块。

那一刻,他意识到了某些商人的奸诈,此后在每次交易中,都多留个心眼。

“最初内心冲动想去创业,有点自信有点自负。”小实开始发现理想跟现实的摩擦,“很多东西不是你想的那样。” 他慢慢收起自负的心,他开始不断向老师学习。

“在大学有过创业实践,以后创业境界,看问题的角度都跟普通商家不同”,小巍坦言,一开始总是觉得,“老师教的不过是知识,创业才是实践”。他也放下偏见,向老师学习、与各方沟通,渐渐有了亲和力。“跟那些开着宝马,戴金项链‘小土豪’不同了。”

在不断的总结学习中,报亭营业额由每天的一千升到两千、三千,两个月后基本稳定在四千左右了,他们在学校开始小有名气。

“小老板”们在行动

紫荆书屋的成功,刺激越来越多怀揣创业梦想的学生,他们跃跃欲试。历史文化学院小燕就是其中一个。

小燕,个子不高,鼻梁上架着副眼镜,背着大书包,是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女生。她大一时加入商学社,尝试做一些联通充值、包车联系等销售方面的工作。大二上学期,她参加创业先锋俱乐部,在校庆期间,制作并销售明信片,由于技术问题,印出来的是黑乌乌一片,而且那时才知道学校的品牌和LOGO是不允许个人售卖的,最终一张明信片卖不出去,白白损失了一千多元。

今年4月2日,熟食店“给你赞”正式开张,小燕怀着商业梦,踩着电动车穿行于校道之间忙里忙外,提供外卖服务。第一个星期,凌晨三四点,小燕在灯下硬着头皮处理财务问题。摸着门路后,她还忙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早上6点半就要买好食材。

更多问题接踵而来。经营占据了太多时间,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日显缺乏。在团队内部,队员个性迥异,沟通问题突出。有一天某队员拿来辛苦做出的策划方案,“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随便啦。”另一个队友应付着,继续看动漫。后来,团队成员的热情和精力渐渐削减,有些人习惯被安排,有些人则说:“什么都是你决定,那我退出算了。”

面对困境,小燕选择咬牙默默坚持,她说要在大学的创业实践中锻炼自己,相信坚持下来的人才会成功,。

跟她一样坚持的,还有不少13级学生。他们或依托比赛项目形成团队并开始发展,或利用网络平台、宿舍来创业。越来越多的“小老板”开始忙碌于学业和创业的实践中。到大四或到毕业后还会坚持创业吗?他们大多选择了摇头。“这是一种尝试,不代表是我们以后的路。但还是希望能做到一种传承。”

“我是有热情,但被现实打回”

现在,小实和小巍已经大四,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选择。校园微创业,让他们初窥商场浮沉。要稳定工作,还是冒险生活?这是横在眼前的选择题。就业形势、家人意见变得重要,冲动和激情已不是创业的第一动力。往日的队友,有人开始攻读申论,一心要考公务员;有人在赶宣讲会,一心想进银行。

小巍的家里在东莞有家族产业。他觉得月薪几千块的工作,不够生活花费,还不如创业。但他的想法遭到家人质疑:“你回老家创业,跟没读大学就出来创业有什么不一样?”

小巍决定在东莞开办外贸公司和工厂。如今他白天忙着谈生意,晚上是各种应酬。

“我有热情,但被现实无情地打回。缺乏资金、人脉、技术,而且我不想靠偏门赚钱。”小实最终决定先停下创业的步伐,继续读研。

看着校园里热热闹闹的创业活动,小实心底常略过一丝焦虑。“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钱而创业,很容易导致大学四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反而学到了商业潜规则,请客,送礼,算计……”他摇摇头说,“把以金钱为中心带到以后的生活,恐怕得不偿失啊。”

他给自己一个缓冲期,继续读书,慢慢琢磨,再选一条适合的路。

作者/通讯员:凌江婵 | 来源:未知 | 编辑:华师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