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微创业:凝聚梦想,微而不小

2014-09-04 14:55:04
专题华师微创业

兴起于美国的微创业于2009年进入中国,首先在北上广等地出现,随后在其他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这种创业模式一般用微小的成本进行创业,或者在细微的领域进行创业,具有投资微小、见效较快、可批量复制或拓展的特点,因此在高校中也同样迅速生根发芽。

从线下走向线上

在华师,微创业活动成型于2009年学校成立创业学院后。据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侯永雄介绍,学院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平台、基地、课程和资金的支持。短短几年,80个学生创业团队先后进驻,“至今已将近20个微创业团队进驻创业学院。”至于没有进驻学院的自主创业团队,数量则无法统计。“这些创业的学生,以大三的居多,大一的相对较少。”侯永雄说。

校园微创业的模式较为多样,既有利用专业技术开办工作室,也有摆摊卖小物品等传统模式,如紫荆书屋的经营团队。

在2012年5月,当计算机学院灵犀创业团队、旅游管理系Terrific团队和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风尚创业团队在21支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石牌校区紫荆书屋一年经营权时,许多学子对此还持观望的态度。然而,三个团队除销售报纸和饮料外,还将商业模式与专业结合起来,打出大学生特色创业的专业牌。

半年后,当紫荆书屋的经营已获得盈余时,同学们对何谓微创业日渐清晰,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

相对传统实体店的经营模式,近年来,线上微创业日渐受到关注和亲睐。华师学子发现,身边总会找到在淘宝网开店的同学,他们卖零食、服装、化妆品等各式商品。学生利用网站和电子商务等网络平台开网店,网上送外卖、代购海外化妆品等模式。

今年寒假,计算机学院学生陈嘉希看到微信的普及,想到可以利用微信进行零食销售。他与学院7位同学组成团队,前期投资15000元,并在3月15日成立华师V果微信公众号,利用“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模式销售零食、熟食和糖水、水果等商品。

云图网的成功运营,同样离不开网络的支持。这个目前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金融学院大学生共同开发的信息图平台,是由广东金融学院经济学专业大二学生的李偲锐创立的。一年前,李偲锐发现,没有专门做信息图的网站。“所以我就萌发了要做一个国内最大的信息图平台的想法,专注于信息图的传播和表达、收集、汉化以及制作。”于是,李偲锐用半年的时间,与4名小伙伴组成了一个工作室,负责整个云图网的运营。“我主要负责技术、推广和运营,另外还有3名设计师、1名社交账号管理员。大家都是在校学生,来自新闻、美术等不同专业,从大二到大四的人都有。”据他介绍,目前云图网已出图103期,网站的月点击量有近十万,并成功地与腾讯、锐捷网络等十几家互联网或公关公司进行商业合作。

微创业的喜与忧

在校园内,学生微创业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在学校的政策下支持的团队,另一种是利用专业优势,完全自主创业团队。

作为实践基地,学校为紫荆书屋运营团队免除租金和管理费,仅需交水电费。“紫荆书屋并不仅是一个微创业,还是一个创造性的创业实践平台,模式简单,但五脏俱全,风险可控,重视实操,创业团队基本的历程都经历了。”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楷胤说。

华师V果团队每天接到的订单大约是20-30件,工作时间集中在晚上10点半和一点半,已挣回4000余元,内部按股份分红,但还没回本。他们打算与另一个创业团队“给你赞”合作,一起经营零食、熟食糖水和水果业务。因为“给你赞”支持送货上门,而且有仓库,食物品种丰富,一起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尽快收回成本,是目前最先考虑的问题。

纵观目前的微创业模式,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凸显出来。如华师V果与维果会,不仅仅是经营的项目,连团队名称都让人容易混淆。如何突出产品特色从而吸引顾客购买,也成为许多微创业团队思考的事情。

随着“微创业”的逐渐发展,其意义也开始受到质疑。“究竟是小打小闹,还是认真地积累相关经验,为以后做准备”、“‘微创业”所花费的时间有无影响学习”、“进行商品交换的时候,同学之间的感情有无变化”等问题,开始出现在许多团队的内部讨论中。

“一方面是自视过高,觉得很简单;另一方面是自视过低,担心创业很难。”黄楷胤说,因为阅历不够和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对自己、对社会缺乏一定的客观的了解,因此学生创业容易受一时冲动影响,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当这些后遗症开始显现时,学生创业的困境便产生了。

培育微创业的土壤

资金缺乏、经验不足往往成为学生微创业的瓶颈。对于部分微创业团队来说,学校的支持非常重要。“我们渴望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比如人才培养、资金支持、老师专业指导、空间支持。”一些创业团队提到。

对此,黄楷胤介绍,今年4月,创业学院专门开设微创业的实践平台,拨一笔资金(400元至500元不等),支持团队在限定时间、限定范围内自主创业,时间结束后就进行展示汇报。这个实践平台既降低风险,又可以刺激大学生创业。

然而,作为学生创业的管理部门,创业学院更多希望学生要做好创业准备。“不要随波逐流,要清楚自己适合什么。不要为了利益而创业,要结合兴趣和专业特长,更重要的是创业对成长成才的影响。”黄楷胤说。

“大学生创业不是鼓励他们放弃学业,而是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希望他们能够提高素质和能力,种下创业的基因种子,实现梦想。”侯永雄说。因此,创业学院为学生开设10多门的创业指导课程,举办各种沙龙、讲座、俱乐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规范性。此外,学校加大扶持力度,创业学院建立更多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不同类型的创业平台,帮助学生创业。

在创业教育方面,校团委注重引导与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带动青年创业的参与度。获奖的团队将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每个学院都会有相应的老师对创业团队进行指导。“创业和就业是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要创业必须有一定的积累,我们打造大学生竞赛平台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校团委副书记赖莹莹说。

大多数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学生,都是从大一开始就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并付诸实践,通过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创业大赛等社会活动,建立创业团队,积累资源,锻炼创业能力和素质,从而能够在毕业后实现创业。人社局就业促进处负责人说:“人社部门也开设了创业培训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免费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创业成功与否还是取决自身的能力和态度。”

对于创业学生来说,创业要真正做大做强,不可能一味依赖学校的扶持。越来越多的团队在经营中调整创业构想,明确目标。“第一步完善自身的功能性作用;第二步寻找加盟商,争取与各高校及周边商店一起合作,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第三步是做成一个‘小淘宝’。最理想的是,我们的努力能跟紫荆书屋一样,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凌江婵 周璐 夏云刚 黄静仪)

作者/通讯员:凌江婵 周璐 夏云刚 黄静仪 | 来源:未知 | 编辑:华师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