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关注我校举办“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制度创新”论坛

2021-11-25 09:26:57

2021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制度创新”论坛举办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制度创新”论坛日前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围绕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特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19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旨在服务“十四五”国家教育治理与发展战略,服务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一线现实需求。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卫华指出,教育研究者将以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在总结教育实践智慧的基础上,通过前瞻研究支持国家教育改革,更好地服务高质量教育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将发挥学科优势,继续举办高端教育研究论坛,打造南方教育研究高地,为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制度创新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此次会议分为上、下半场,采用资深专家和学术新锐同台论道形式,与会专家围绕城市、乡村和民族地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制度实践与理论创新、学校体制机制、教育评价、学校课程教学改进等话题展开研讨,较深入阐释了新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征程中的价值、理论和实践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劲松教授表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助推作用,未来会继续加强教育制度创新知识供给,加强服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人才支撑。

本次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  

原文链接: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999decaf8b914652801330d10c660714


2021年11月24日南方日报社南方+:

评价一所学校,关键在哪里?19位大咖在华师亮出观点!

“不应该完全把教育出让给市场。”11月2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制度创新”论坛上,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邬志辉说。

在广东推进基础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如何要更好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教育专家提出,县级政府要成立县域教师发展中心,高校应该一竿子插到底,参与县域指导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的运作,才能更好提升县级教师专业水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劲松表示,本次大会邀请了19位教育专家商讨政策,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是要在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义务教育坚持公益属性

教育界普遍认为,新世纪以来,社会资本不断向义务教育领域拓展,导致民办学校崛起,大量公办学校“遇冷”。“民好公差”的教育格局,不仅加重学生与家长的负担,更带来炒学区房、密考择校等教育弊病,破坏了教育公平与教育生态。

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占主流,民办学校是补充。不久前,广州19所民校“单飞”更名,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对此,邬志辉认为,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任何人都不能从中获取额外的利益。

在邬志辉看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要为学生提供共同的知识基础、必备的技能、文化教养甚至价值观念。社会发展越是多元,越是差异化,就越需要由国家主办的共同基础教育,这既是后续教育分化的基础,也是对于义务教育国家利益的维护。

邬志辉说,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不会减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总体学位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才导致民办学校过热。因此,作为义务教育的供给方,政府应当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增加优质公办学位,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是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发力方向。

广东明确,到2025年广东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38万个,其中幼儿园33万个、义务教育375万个、普通高中30万个。到2035年,公办优质学位大幅增加,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有效解决“城镇挤”问题,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

政校联合推动治理,实施双重评价体系

今年9月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迎来了“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

其实,这些年来,政府一直都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但不少人感慨却是“越减越负”——学校的作业是少了,但校外培训的压力陡增,不仅挤压了孩子课后活动时间,而且磨去了孩子成长的童趣。

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主任靳玉乐指出,过去对于学业负担问题的治理,大多是点对点的治理,缺乏宏观的系统的治理,要形成“政府是法治的,社会是德治的,学校是自治的”协同治理局面,通过综合治理,才能达到为学生减负的目的。

在靳玉乐看来,作为主体,学校主动担起责任,对学生成长负责,才能更好地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负担。

确实也是如此。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说,学校将开始实施分层作业,根据学生们不同的水平层次来布置个性化作业。“最核心的还是提升校内教学质量,有抓手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靳玉乐表示,大众对学业负担的认识,很多时候停留在单一层面,“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负担、行为负担,也要关注处于主观层面的情绪负担,即是学生面对学业时的情绪表现。”

换个角度来看“双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主张,实行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双重评价,唯有突破“唯分数困局”带来的学业负担,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朱旭东说,儿童全面发展涉及三个基本性质,一是发展的自然生物基础性,即是要关注儿童的脑智发育问题;二是发展的个体社会需求性,关注儿童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着重发展其个性、艺术审美等层面;三是发展的民主国家价值性,带领儿童从社会性的角度认识自己。

朱旭东认为,学生学业发展不仅涉及具体的学科知识,还涉及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不应与学生全面发展混为一谈,更不应与学生全面发展共用一套评价体系。他说,运用双重评价打破“唯分数评价困局”,尊重学生和学科的不同地位,让学生、教师、学校不再只绕着分数转,才能更好地缓解学生学业负担。

高校“一竿子插到底”,助力县域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面对全省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状况,9月广东提出全省市县政府要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政策发布时,尤为强调在进行考核评价时,粤东粤西粤北地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诚然,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一道必答题。

“教师治理要在县级区域开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常务副主任荀渊认为,县域不仅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基石,也是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场域,希望通过县域治理变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县域教师队伍的质量。

这些年来,尽管部分高校通过建立教师发展、教师教育联盟等方式,参与县域教师专业队伍发展中,但真正把政策、经费用到教师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上的,主要是靠县级政府统筹。

不过,现实中,县域教师治理遭遇了一些困境。荀渊说,一方面,县级政府只能在政策给定的空间里进行资源的配置,构建整体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另一方面,过去高校很少参与到县域教师教育治理中,因为大多数联盟覆盖面只在省级、市级,还没有落实到县域层面。更糟糕的是,中小学将教师发展看作是简单的过程,没有去考虑借助高校优质资源,维护联盟关系提升学校师资力量。

有困境,更应有解法。

荀渊建议,县级政府要建立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同时,高校应一竿子插到底,来到指导教师专业发展中心运作,和县域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帮助中小学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包括磨课、备课、上课等一系列工作,才能更好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成长价值是大学评价的中心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看到了大学评价中的异化——外部评价过于强势。近年来,教育评价越来越呈现出一种量化倾向,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化追求。不管是大众还是办学者,把太多关注放在了排行榜等量化评价指标,轻视了大学内部评价体系。

卢晓中说,不可否认,适当的量化,有助于增强教育评价的精准性,减少模糊性,对于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管理的科学化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对教育评价的量化强调到一个不恰当的程度,甚至走向一个极端,评必称量化,就有可能违背教育内在规律。

科学的教育评价应当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相结合。卢晓中建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

评价一所大学,关键在哪里?

卢晓中认为,大学评价的学生成长价值,是大学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一致性的逻辑起点,应成为大学评价的中心理念。所以,办学者落实大学评价自主权,把大学评价的办学自主权还给大学。同时,构建政府、教育机构、社会三者新型关系,更好推进高质量大学建设。

【记者】黄锦辉

【通讯员】刘磊明

原文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11/24/c5969540.html?colID=3829&date=bnVsbA==&code=200&evidence=1182f1bb-7b52-4514-8c16-ae5c931d4e15&firstColID=3829&appversion=8210&from=weChatMessage&layer=3


2021年11月23日学习强国号: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制度创新”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

2021年11月20-21日,“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制度创新”论坛在华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举办。本次论坛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聚焦区域教育治理、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评价、学校系统改革和课程教学改进等议题,特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等19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旨在主动服务“十四五”国家教育治理与发展战略,服务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一线现实需求。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卫华指出,新形势要求新作为,教育研究者将以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在总结教育实践智慧的基础上,通过前瞻研究支持国家教育改革,更好地服务高质量教育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将发挥学科优势,继续举办高端教育研究论坛,打造南方教育研究高地,为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制度创新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华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劲松指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助推作用,教育学科未来会继续加强教育制度创新知识供给,加强服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人才支撑。论坛开幕式由华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卓雄辉书记主持。

本次论坛分上、下两个半场,共设置四场主题报告,分别由华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晓莉及孙碧、潘蕾琼和陈志辉等主持。

围绕城市、乡村和民族地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教授分享了支撑现代教育治理的创新团队建设“上海经验”——项目制运行、学术例会制度、绩效考核和团队成员动态调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一直关注乡村教育,他呼吁,将乡村教育置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中,关注乡村教育的基本精神问题,要增进乡村理解,激活乡村想象;要增进教育生态的多样性;要增进乡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文明自我更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龚欣副教授提出,振兴乡村教育应重视“供需适配”,确立适宜的育人目标和教育形态,成立专门的乡村教育振兴科室,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城乡要素交流,打通教育公共服务递送“堵点”。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晓华教授分享了“省-校”合作的校本经验,提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发展三条“新路向”,即升级对口支援的纵向层次、下沉对口支援的合作项目和建立多元化的监督评估体系。他还指出,新时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项目要激活三种“力”,分别是对口支援政策的支撑力、区域协调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和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教育制度实践与理论创新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研究员指出,“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治理框架中,县域教师教育治理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他认为,县级区域内,构建政府、高校、中小学及第三方机构互连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严从根教授提出,应从“教育制度生产”“教育制度文本制作”和“教育制度实施”三个维度,评判一项教育制度创新。基于公共理性,实施协商对话,是“好”的教育制度创新的逻辑前提。

针对学校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邬志辉教授提出,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强迫性、公益性和共同性。新形势下,更要坚持国家举办、公益属性和政府主责的基本立场。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主任靳玉乐教授指出,义务教育学业负担治理不能停留在“点对点”的表象治理。不仅要注重认知上的深层疏导,还要关注“加法式”改革带来的情绪负担。他提出,政府、社会和教育界要协同建立“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聚焦公立大学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指出“信息”与“人情”的强相关性,平衡好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三者才能处理好其中的“错位”问题。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文雯副教授聚焦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介绍了资历框架、协议式和学分银行三种模式,提出了影响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多样性主要是“职业教育的主导力量”和“教育培训供给水平”两大因素。

在探讨教育评价改革问题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从治理视角提出,全面发展与学业发展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要构建“儿童全面发展评价”和“学生学业发展评价”双重体系。建设双重评价体系时,先要达成概念共识,再拟定相应标准,确立双重评价的多主体治理体系,实施对学校、教师评价的循证-问责策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卢晓中教授围绕大学评价改革促进高质量大学建设,从方向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文化性四个维度,深入探讨了评价改革的牵引作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文静副教授提出,院校特征是评价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关键指标。紧抓院校特征是实现学习满意度提升的重要通道,也是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分类评价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龙宝新教授围绕大学论文评价制度改革提出,要构建立体评价系统,开展多参数、互参式评价;要严守学术正当逻辑,聚焦知识创新元评价,要加快元评价制度建设,为论文价值评价保驾护航。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张青根副教授提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本地、邻地的绿色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效应。在人力资本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过程中,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发挥中介效应。

谈到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改进时,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李长吉教授提出,道德是课程的原点。他分析了课程道德原点的“失落”现状,提出“追寻”原点的三条路径:顶层设计上,回归课程的道德旨趣;实践运行中,彰显道德的多层意涵;学理支持上,把握课程研究的道德路向。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凤岐教授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态度和价值观。“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至今仍不能忽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性作用。西南大学教育学副部长罗生全教授提出,新时代学校课程治理,要从“结构化治理”转向“内涵式治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要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监控处处长熊华军教授关注在线教学的缺陷与优化问题。他从“教学临场感”概念出发,提出增强在线教学临场感,应注意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方面入手加以优化。

华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曾文婕用三个关键词总结本次论坛,分别是“为了教育的治理”“对于教育的治理”和“作为教育的治理”,表示当下讨论教育治理中的价值、理论和实践问题富有现实意义。卢晓中教授致闭幕词,论坛闭幕式由虞嘉琦博士主持。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024319737464462206&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7024319737464462206


作者/通讯员:陈雄飞 |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