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1日南方日报:滕威:融媒体时代呼唤“赛博文艺评论家”

2021-11-22 10:09:39

融媒体时代呼唤“赛博文艺评论家”

 ●滕威 

 我们身处融媒体时代,这似乎既成现实,也是常识。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既要完成硬件融合,也要完成软件融合。所谓硬件融合,就是技术进步。没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的支持,媒介融合不可能发生。有了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终端融合与媒介形态或渠道融合才有了坚实基础。传统主流媒体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转型。但作为人文学者,我更要强调的是软件融合。也就是与融媒体硬件相适应的内容融合。新瓶装旧酒,换锅不换药,没能内在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没办法多元高效地完成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和传播任务,也就不是真正地完成党和国家所要求的媒体融合发展的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文艺工作者同样要主动提升自身的媒介自觉与跨媒介创作与批评的能力,主动参与融媒体内容建设,发挥净化网络环境、提供优质内容、守住舆论阵地的积极作用,为社会的媒介化转型和国家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能适应融媒体时代要求的文艺评论家到底应该怎样炼成,有哪些问题要考虑周全? 

第一,从评论主体来看,我们首先要完成自身的数码转型。新时代对文艺评论提出新要求、新任务。媒介融合不仅仅是技术支持下的平台与渠道融合,而且首先要是人的转型。技术进步,加速了人自身的数码化。这不仅指技术工具嵌入人体,更指人嵌入媒介,成为融合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今我们的社会化生存越来越依赖手机,我们在互联网+世界中的身份、自我、形象甚至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要更加重要。万物互联,人人互联,人物互联,新媒体不仅仅是社交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如果评论者自身不能完成数码化再造与重构,就会阻碍媒介融合的推进。同时,随着自媒体的崛起, 专业评论者如果集体落伍,就会集体失声,甚至丧失舆论阵地。

 第二,从评论对象来看,融媒体时代要拓宽研究领域。评论家不能断网,对热点现象、热议话题一无所知或绕道而行。无论是经典文学、电影,还是网文、游戏、脱口秀、街舞、短视频,这些都应该有评论者有意识地研究与介入。即便是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也要与时俱进,而游戏研究者也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和批评伦理。 

 第三,从评论生态来看,融媒体时代的评论要注意受众、策略与平台特征。我们不能固守纸媒学术生产,排斥或惧怕跨媒介传播。融媒体时代,全觉叙事是一种趋势,但突出一感,分众传播也是趋势。提笔能写,开机能录,镜前能说,并且能根据不同平台的特质,比如算法、受众、语法,调整评论策略与输出方式,这才是更适合融媒体时代的评论家。

 第四,从评论方式来看,融媒体时代呼唤参与式、沉浸式批评。我们既是文化消费者,也是评论者。既是受众,也是生产者。我们只有先将自身融入媒介,沉浸到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多渠道与多环节,才能探索多种多样的评论,比如弹幕、互动评论、阅读批注等。评论应该从单一的文字形式,走向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要从长篇大论、著作等走向适合屏读的短平快。 

 总之,如何能在21世纪的全球信息化、数字化、媒介化竞争中占得先机,率先发展,是每个有实力的国家必须要思考和布局的任务。文艺评论家在这一潮流中积极面对,与时俱进,将会为新的技术与社会变革提供有效的人文反思。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报道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m/ipaper/nfrb/html/2021-11/21/content_37446.htm

作者/通讯员:滕威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