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9日,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 = 60.633)在线发表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束文圣教授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立南教授共同撰写(并列第一和通讯作者)的邀请综述论文: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https://doi.org/10.1038/s41579-021-00648-y)。
包括高温、高压、高盐、极端pH等地球极端环境,往往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有大量全新和系统发育学上常见的微生物群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这种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为研究自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机会,极端环境也是是微生物生态研究的模式系统,此外,极端环境的生物资源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也就成为国际学术热点。
该论文系统总结了多年来国际极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1)极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与主要微生物新类群;(2)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在时间与空间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化及其对极端境的适应机制。论文指出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是:(1)极端环境中生物暗物质的发掘,这将对生命之树的构建及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极端环境中的真核生物与病毒的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尤其是它们与细菌、古菌相互作用的研究亟待加强;(3)极端环境作为一种模式系统,对于微生物群落调控的研究至关重要。
束文圣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极端环境微生物生态研究,是国际上较早将环境微生物组技术引入微生物生态研究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的团队之一。在几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系统开展了极端环境的模式系统矿山酸性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包括建立宏基因组+宏转录组方法,揭示了AMD微生物群落的地理格局、微生物对极端酸性的适应机制、稀有种的生态系统功能、酸化产生与重金属行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微生物群落调控与AMD的生态修复等,发表了一批重要研究论文(包括10篇生态学与微生物学TOP杂志The ISME Journal论文)。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这些基础理论问题的清晰阐述,束文圣教授团队还建立了以微生物调控为核心的矿业废弃地与AMD生态修复的创新技术,已经在中国长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推广应用。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