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陶人”到岭南文化

2014-09-07 12:56:57
华师藏宝图

  2011年7月,以南海校区2009级汉语言文学系学生彭晓波为首的“五陶人”团队了解到,尽管佛山陶瓷在海内外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如今陶瓷产业的发展却举步维艰。恰逢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开展,他们开始开展针对佛山陶瓷首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创新的研究。 

  如今,一场更大的岭南文化探索大幕,在南海的一隅徐徐拉开。 

  为陶瓷首饰生产建言 
  陶瓷首饰脱胎于传统手工艺术,结合首饰设计的方法以及特有的装饰技法和烧成工艺制成,将国际上流行的青花元素融入其中,陶瓷首饰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然而,“五陶人”发现国内对陶瓷首饰的关注度并不高,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则更少,没有涉及到如何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创新等方面。于是,“五陶人”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的调研。 
  因为对陶瓷文化的了解,法政系的教师张军成为了“五陶人”团队的指导老师。不久,该研究课题获得省级立项。 
  研究着眼于佛山陶瓷产业的改革与创新,产业结构老化、产品创新不足成为制约佛山陶瓷发展的瓶颈。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陶瓷首饰产业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创新,以此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五陶人”的所想。 

  新生产品融入古老文化 
  “五陶人”先后去了石湾、南风古灶、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科技学院陶瓷学院等地方及单位进行调研访谈。他们针对当下年轻人喜好精致的特点,设计出了颇具新意的陶瓷首饰产品。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人间处处万物复苏,一片生机。鲜花、小鸟,营造了一幅古韵春景之图;从粤语中,“花”与“发”的发音相近,繁花除了有充满生机,代表幸福美满的意思外,同时也有暗指成功、发财的涵义。”——这是“五陶人”对其设计的陶瓷首饰“繁花似锦”的诠释。古老的岭南文化,悄然地融入了新生的陶瓷首饰。 
  最终,“五陶人”的研究论文发表于《文化产业导刊》,提出了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对陶瓷首饰进行创新。设计者在造型、图案和色彩等方面努力借鉴古代传统艺术,设计出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陶瓷首饰。比如古代的“青花瓷”与现代的“法蓝瓷”,都是很好的例子。产品设计获评华南师范大学第五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这也是南海校区建校十年来首支获得挑战杯一等奖的队伍。 

  以专业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2013年9月,城市文化学院建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当初与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及佛山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联系关系亦一并转入了该学院。研究岭南文化的力量,开始聚焦于新生的文化产业。 
  “佛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将这个专业放在南海,正好利用了地域上的优势”。张军指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在南海校区的优势。 
  一千年多前关于铜佛的世代传说、南风古灶500年不息的窑火、袅娜婉转的粤剧传唱了300岁的古戏台、岭南特色的四大名园、名满天下的武术之城、岭南成药之乡——佛山的文化气氛激发了更多学子对岭南文化进行探索。 
  去年底,“岭南文化产业论坛”在城市文化学院开办,迄今已开办了六期,并陆续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台湾国立科技大学的学者前来讲授。而佛山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也已成为城市文化学院的挂牌实训基地。将来,这些基地的研究人员将被邀请至校园中开设讲座。

作者/通讯员:冯航 王正邦 | 来源:未知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