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魏则胜:“两会”代表应该代表谁

2015-03-10 11:34:59
两会

“两会”召开,万众瞩目,不仅是因为“两会”在制定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政府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因为“两会”代表们的提案一旦转变为治国方略或社会治理方案,必然会对社会公众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两会”代表在设计提案时,必须慎之又慎。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会遭遇“雷人”提案,引起网民哗然,公众费解,究其原因,到底何故?

当今的中国社会,早已不是铁板一块的结构。由于经济所有制的多样化、社会阶层的分化、政治观点的冲突等原因,造成社会公众在同一个问题上的立场,已经不可能是万众一心、万人一声了。有些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公共意义的问题,一旦被提出来加以讨论,往往出现的局面就是众说纷纭,甚至于互相攻讦、以阴谋论互赠帽子。社会公众利益立场的分化,已经是事实,也将是中国社会的常态。利益立场的分化甚至对立,也必然体现在“两会”代表们的提案中。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两会”代表们的提案有两个特征:第一,提案一定是与个人所从事的行业、职业有关,即提案的个人背景特征;第二,提案一定代表某一部分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即提案的利益立场特征。那么问题来了:“两会”代表的提案,到底代表谁?是代表自己所在的那个行业或职业,还是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

无论代表哪个行业或职业的利益立场,都必然涉及到其他行业或职业的利益。社会治理,无非是将蛋糕做大,然后是蛋糕怎么分配。所有的提案,也一定是在这两个方面做文章。但是做大蛋糕也好,分割蛋糕也罢,实质都是社会资源的投入方向和社会成果的分配方式,都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倾斜问题,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提案,想要摆出一副真理在手、占领道德高地的态势,都是很困难的。

怎么办?我们必须面对“两会”代表应该代表谁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确定的,因为各位代表的提案内容已经反复给出了答案,但是,这个答案不能让人满意,我们还要继续追问:你所代表的立场和利益诉求,合理性在哪里?

所谓提案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道德上是否公正。既然社会公众的利益立场已经分化,观点分歧甚至对立,那么,我们的提案偏向哪一方,都会引发另一方的批评。批评不可怕,可怕的是另一些社会公众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此时,为避免这种两难处境,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公正来引导提案的利益诉求方式。如果进一步追问,什么才是公正?答案只能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正,公正只能是一种理想诉求,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是否体现了公正,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有共识,有协商,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在一个时代,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公正,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只不过,这个答案,不是哪个权威说了算,而是人们在平等的商讨过程中,达成的社会共识,这也正是“两会”的意义所在。如果一个提案,违背了基本的社会公众关于公正的共识,那么你这个提案,就必定是“雷人”的提案。第二,在知识上是否科学。当今中国,早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专家治国时代。有些“两会”代表在与会期间做“闭口道士”,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自身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做社会调查或深入思考,所以无法形成有价值的提案;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没有把握,于是抱着宁愿不说、不能说错的原则来参会。可是,“两会”的意义在哪里?就是要通过对话来协商社会发展大政方针,就是要通过对话来展现人民的呼声。如果没有提案,没有闪现灵光的发言,在“两会”期间作壁上观,那么何以能作为“两会”代表,又能代表谁?因此,“两会”代表不是那么容易做的,要珍惜这个荣誉,更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人民赋予的信任。可是,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功课,凭着激情和一知半解设计提案的话,很可能就会贻笑大方。因此,一个提案的合理性,一定体现在知识的科学性上。当然,“两会”代表不是科学家,不一定是专家,但是没关系,你只是代表,你代表那些对某些问题所具有的独到而专业、科学的见解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如果仅仅依靠个人知识结构去设计提案,对于一些代表而言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代表而言,可能就会出现知识性错误而违反科学真理。

因此,“两会”代表应该代表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转换思维,那就是,无论你代表谁,你所代表的利益立场应该是公正的,你所提出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案应该是科学的。只有如此,才能不辜负广大人民的期望。

作者/通讯员:魏则胜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