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已过,秋风将近,截止至8月19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开展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期间,国际商学院共有五组实践队伍参与其中,分别是:“青藤农夫”实践队、“暖阳学堂”实践队、“爱在黔方”实践队、“红色基因”实践队和“筑梦泷州”实践队。五组队伍基于建党百年的红色大背景,分别通过支教、调研以及实地考察学习的形式,以线上或线下的方法开展各自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一定成就。
“青藤农夫”实践队——扶摇青藤,砥砺向“黔”
7月10日至20日,“青藤农夫”实践队一马当先,着眼于贵州黎平、从江等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以及自然旅游资源,深入探究贵州黎平、从江进行乡村振兴方法及其可行性,做出了相关调研成果。
在调研前期,“青藤农夫”实践队为深入黎平当地产业现状的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成员们积极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当地政府发布的数据及政策,并以此拟定线上访谈的提纲,制作网络问卷;在调研中期,“青藤农夫”实践队成员们收集并整理前期收集的调查数据、访谈问卷结果,及时跟进相关宣传工作。队员访谈了5位游客和1位当地居民,同时也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了130份数据,其内容包含当地红色文化传播力度、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等;在调研最后几天,“青藤农夫”实践队成员们通过调查得知,黎平“红色旅游产业”能够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多旅游衍生产业的发展。分析得出,得益于当地特色“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黎平茶叶优势逐渐显露。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茶叶作为旅游产品衍生品而得到发展,因此队员们得出“红色旅游产业”能够以一带多,发挥出当地特有的优势资源,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
“青藤农夫”实践队的成员们表示,经过本次调研,他们对黎平从江等地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切感受到了“旅游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魅力以及可能性,开阔了眼界,受益匪浅。
“暖阳学堂”实践队——夏日不老,“暖意”长存
7月24日,“暖阳学堂”实践队的“下乡”活动也开始了。此队伍经过数月孜孜矻矻的前期准备,以“童心向党迎百年,红色基因代代传”为主题,与来自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的小朋友们一同开展支教活动。“暖阳学堂”实践队成员实施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的方法,通过讲述党史小故事、趣味问答、海报制作、信件制作和长征图制作等活动,以更加具体的形式,让孩子们对党史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支教组通过开展线上手工课程,教授孩子们制作手工工艺品。在课程中,还安排了简易的科学小实验,向孩子们科普实验背后的原理,提高孩子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
与此同时,“暖阳学堂”实践队调研组对生活在拥有红色故事的狮山镇的儿童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其学习党史的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儿童党史教育的有效机制。
在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中,“暖阳学堂”实践队在7天里开展14节公益课程,服务小学生40人次。期间共发表文章推送4篇,1篇通讯稿,并在易班“易下乡”版块进行推广。
七天的时光虽然转瞬即逝,可却是暖阳学堂实践队队员的“独家记忆”。通过为期一周的学习,孩子们在了解党史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勇敢的奉献精神,这将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少年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用实际行动献礼建党100周年。
“爱在黔方”实践队——寓学于趣,再续“黔”缘
8月5日至14日,“爱在黔方”实践队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线上支教活动。队伍由15名学生、2位指导老师组成,队伍内部分为文体组、宣传组、后勤组、支教组,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协作。本次实践活动共开设线上课程15节,其中11节直播课程,4节录播课程。实践队结合建党百年的红色大背景,以红色课程为主、粤黔两地文化交流为辅,设计了红色系列课程、趣味英语课程、饮食文化交流以及音乐文化交流等重要内容的课程,旨在通过系列的课程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多姿多彩地茁壮成长。同时,备课组还安排了两次主题班会以及文体活动,提升小朋友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灵活结合录播与直播的方式,与小朋友们互动得当,布置下去的课后小作业也收到了不少优秀作品。
活动期间,“爱在黔方”实践队一方面把所有课程的视频上传到了队伍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的官方账号,用于给未参与到课堂的同学课后回看,以帮助课堂传播得更广。其中,队伍宣传视频播放量超过200次,课程视频播放量也超过了200次;另一方面,“爱在黔方”实践队把队伍的实践过程和成果制作成了七篇推送,通过本院公众号公开发布,全方位报道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成果,并向校级、贵州黎平县官方政府公众号、其他重点大学生网平台、中青校园等媒体平台投稿。
在这短短的十天里,孩子们积极回应、踊跃反馈、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了增长党史储备,学习崇尚、尊重、捍卫、学习英雄的正确价值观,与此同时不乏文化的熏陶;而“爱在黔方”实践队的成员们也在统筹备课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
“红色基因”实践队——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8月6日至15日,“红色基因”实践队开展了以实地调查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活动。早在7月17日至8月5日,“红色基因”实践队成员便提前做好了准备,并挑选出广州、肇庆、中山和揭阳这四座城市作为调研对象。实践期间,“红色基因”实践队队员共实地探访了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个教育基地调研时长为2天。调研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走访、信息收集、组内讨论4个流程。其中,调研重点包括了“党史中的高光时刻”、“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党的文化传承这3个重要内容”。调研过程中,“红色基因”实践队队员前往图书馆等地收集大量资料,在调研地点拍摄大量照片及视频,在党的历史文化最厚重的地方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通过这次活动,“红色基因”实践队成员们对各个城市都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对红色英烈有了更深厚的崇敬之情,红色基因也植根于队伍成员心中,鼓励成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调研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了多次线上会议,分享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成员们一致反映——在此次“红色基因”实践活动中,大家都对自己城市所隐藏的党史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挖掘其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探究出了更为清晰的方向。
“筑梦泷州”实践队——结营不结束,初心敬党心
8月6日,“筑梦泷州”实践队于区屋社区胡屋朗党群服务站、泷江翡翠城党群服务站和南区居委3个服务点开展了长达14天的实践活动,在短短两周内开展了52节公益课堂,服务小学生350人次,队伍总服务时长达到1803.5小时。
活动期间,实践队队员们以党史教育为中心,采取了文学、艺术、历史、体育四方面相结合的课程方案,为小朋友们带来丰富的课程内容,让小朋友们开拓文化视野,拥抱快乐暑假。课程包括:“强国有我”小军训、手工公益课堂、小军训升级训练。本次公益课堂还致力于探索公益性假期托管服务社区化,获得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的高度肯定,获学习强国、中国共青团杂志、今日头条、云浮日报、罗定团委、罗定市融媒体中心、今日罗定、双百罗定市罗城街道社工站等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
同时,在建党百年之际,成员们回归家乡寻觅党史记忆,探访老党员与民政对象,了解红色历史;队员跟随罗城街道居委和社工,探访了当地3位老党员和4位民政对象。其中有两位老党员党龄超过50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党章。 8月12日,“筑梦泷州”实践队队员前往罗定市党员教育基地长岗坡纪念馆、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连州战斗纪念公园进行研学探访,更深刻理解了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代幸福亲体会,前辈艰辛勿遗忘。经过本次实践活动,“筑梦泷州”实践队成员们收获匪浅,既倾听了革命老前辈真诚地讲述亲历的革命故事,获得了“当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报效祖国”的告诫,又感受到党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精神,更加坚定了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
心手相连,前方再见
从7月10日到8月19日,五大实践队伍拼尽全力认真投入,在当今红色大背景之下,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主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青少年“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的重要指示,积极开展各队的实践活动,为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作出了贡献。本次红色“三下乡”的实践活动更是让同学们近距离接受红色文化的浇灌、激发内心的担当,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历史赋予的伟大责任。虽然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是国商学子对探索社会、追随党的步伐的热情是永无止境的。明年今朝,期待更多新鲜血液加入到国商“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行列中,绽放自我。
撰稿人:刘书凝 各实践队成员
图片来源:各实践队成员
初审:唐亦思
复审:梁颖琳
终审:梁耿雄 谢泳雯 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