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三下乡师陶子队党史教育课程成果展示
来源:文学院三下乡师陶子队|作者:黎劭瑜赖宝文|摄影:师陶子队员|编辑:杨柳青
3000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号召,文院团委在校团委指导下开展2021年文学院“送经典到基层·子曰诗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师陶子云实践服务队以“经典”和“党史”作为本次云支教的关键词,为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闻韶学校的4-5年级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支教服务。为增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师陶子结合支教学生实际与需求,经过多轮讨论推敲与试课,最终确定了符合实际且具有队伍鲜明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课程。

7月26日至8月6日,师陶子云实践服务队在开展云支教服务过程中,进一步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势,跳脱出“师讲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角色扮演拉进师生距离,增强课堂互动性。考虑到党史与学生间存在一定距离,以及授课对象的接受度,授课教师在设计党史教育课程时跳脱出固有定位,“化身”动画角色或是博物馆讲解员,将课堂环境模拟为动画场景或是博物馆场景,由此构建情境化教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守旧的课堂流程模式,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参与课堂研讨的机会,提升了学生浸润式的上课体验感。

观党史影片,忆峥嵘岁月

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教育,是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伟大贡献的重要途径。师陶子队员深感使命之重大,紧握时代之脉搏,为韶关市仁化县闻韶学校四至五年级的学生们开展了“赏影片,忆峥嵘”的系列党史教育课程。

7月25日,队员林心仪给学生们带来了第一节党史教育课,为学生们介绍了中共一大和红船精神,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和过程。林心仪借助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视频中搜集党史的相关内容,生动形象地讲授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实,以及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学生知晓那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和亡国灭种的危机,在各种救国道路、各种主义之中,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使中国的革命道路有了自己的方向。

7月26日,林心仪继续沿用视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党史观影课,使学生们从视频中学习党史,从党史中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在这节课中,林心仪给学生们带来了“抗美援朝兔”这位新朋友,生动形象地用“鹰酱”、“年糕”和“毛熊”的比喻,使学生们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美国、朝鲜和苏联各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抗美援朝是出于保卫国家安全的国际主义援助,此外,还向学生们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的故事。

7月30日,林心仪结合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深圳作为改革前沿具有巨大变化的城市风貌。此外,还让学生们询问和收集长辈们对于改革开放的感受,使学生们通过向亲友收集信息,更深刻地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做的明智选择。

博去往之红色物,健来日之党史魂

习近平主席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里蕴藏着大量的革命教育素材,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因此,以革命博物馆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切入点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但对接学生大多对红色革命了解较少,那如何让过去的党史在孩子心目中“活”起来?为此,师陶子队员分别在6月7日晚和6月9日晚上进行了两场关于课程内容设置的讨论,在众多新颖想法碰撞后,最终决定以情境化教学的形式展开课堂,将课堂模拟为“博物馆”,由老师或学生作为博物馆讲解员对红色旧物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述。在此种注重交互性教学的课堂形式中,学生可以在充分参与课堂的过程中了解革命先驱事迹,感受崇高革命精神,在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崇敬感中悄悄埋下继承发扬革命先烈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决心。

师陶子队员黄志娟是党史教育课程“博物馆奇遇记”的课程负责人。她围绕着“屈辱与抗争”、“革命精神”两大主题分别进行两课时的课程设计。

在第一课时中,黄志娟队员进行提问:大家知不知道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一个简单的提问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学生纷纷开麦发言的活跃课堂氛围中,黄志娟队员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在对历史物件的介绍中拉开课堂序幕,带领同学畅游红色历史。

黄志娟队员围绕“屈辱与抗争”的主题,根据四个历史时期分别选取了四样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物件,以点带面,借文物讲解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黄志娟队员先由“烟枪”引入,通过缓缓讲述铺开了了过去那段充满破败又屈辱的历史,由吸食鸦片讲到林则徐虎门销烟,再讲到英国借机发动的鸦片战争以及战败后签订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同学们在生动形象的图片以及清晰的时间线梳理中对鸦片战争因何而起,结果又如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紧接着,黄志娟队员又介绍了京师大学堂、新青年报刊,这两个历史物件背后的变法维新运动与五四运动,正是中华儿女思想一步步觉醒,寻找救亡图存路的见证。在介绍京师大学堂时,国英同学积极回答了黄志娟队员的现场提问。随后黄志娟队员以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回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二十八年奋斗历程,同学们纷纷感慨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并对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致以崇高敬意和感恩。在课堂互动环节中,燕琳同学为大家分享了她最喜欢的文物,并给出了她的理由:人民英雄纪念碑象征了革命先辈不屈不挠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在最后的课堂讨论环节中,黄志娟队员抛出了一个问题:想要中国不受屈辱,同学们作为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大家一时之间陷入沉思,在黄志娟队员的循循善诱与林秋玲助教的引导下,同学们勇敢开麦,分享自己的想法,“作为学生的我们也是国家的一个成员,要努力学习奋斗,为国争光,爱我们的祖国,使祖国不受屈辱。”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它的意义在于让同学们深化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而这也是同学们需要长久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在第二课时中,黄志娟队员别出心裁,进行翻转课堂,由同学来扮演“博物馆讲解员”的角色,同学们围绕“革命精神”这一主题选取历史文物,并分别用3—4分钟时间来为大家介绍,再由老师来进行1分钟点评,完善学生的讲解并进行扩展。八个同学分别轮流开麦发言,以稚嫩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为大家介绍自己选择的文物,其他同学也为同学的精彩发言在评论区纷纷鼓掌。这一形式让学生们充分参与课堂,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收获知识,在课堂分享中锻炼独立思考力,而老师给予的指导与鼓励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不足与优秀之处。在课堂结束之际,同学们仍沉浸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久久不能忘怀,在评论区中留下自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黄志娟老师授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每一位孩子在了解党史中厚植信仰根基,感知红色伟力,让他们在新时代的康庄大路上,充满力量,而又拥有定力,不为纷繁复杂的思想所笼罩所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