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法学院邀请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杨爱平教授开展第二次党史专题宣讲暨师生座谈会

2021-07-22 11:38:48
二级单位动态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深化,进一步引导全院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7月15日下午,法学院党委邀请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杨爱平教授开展第二次党史专题宣讲暨师生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杨晓生、院长张永忠、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睿、组织员曹然、教工党支部书记沈虹、陈令耘、辅导员杨锐、容伟立以及学生代表共计20余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在本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中,杨爱平教授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治的比较”为主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宣讲。杨爱平教授首先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介绍了本次宣讲和座谈的背景。杨爱平教授指出,讲话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郑重宣示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深刻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向全体党员发出了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伟大号召。

在学习研讨环节,针对本次座谈的主题,法学院师生代表依次发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经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个人对于“中国之治与西方之治的比较”的思考和见解。

张永忠结合法学专业特点,就“全过程民主还是投票民主”这一问题阐述了观点。张永忠指出,过去一百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从救国到立国、到富国再到强国,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引,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法治建设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要以法治优势保障全过程的人民民主,进一步立良法、促善治、求实效。

王睿从“制度优势还是价值观冲突”的角度出发,结合对邹吉忠教授《制度与价值观》一书部分观点的思考进行了发言。王睿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具有内在逻辑,两者在价值层面表现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制度层面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具体要求和目标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曹然则针对“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选票为中心”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曹然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政治发展的不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逐步形成和完善,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这在中国抗疫过程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针对“马克思主义行还是自由主义好”这一问题,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毛金鑫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谈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年轻一代更需要加强理论武装,继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感悟真理光辉、汲取精神力量,以青春之我投身新时代新征程建功立业。

其他到场师生也分别从“生命可贵还是自由更高”“发展重要还是民主优先”“全过程民主还是投票民主”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研讨最后,杨晓生作了总结发言。杨晓生指出,“七一”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贯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听完师生代表的发言,杨爱平教授一一予以回应。杨爱平表示,近些年中国的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已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法学院师生的发言非常有针对性,展现了个人的学习成果与思考,体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实质及核心要义的理解。

杨晓生表示,希望到场师生党员继续把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丰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推动法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把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

作者/通讯员:曹然 | 来源:法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