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11项!“挑战杯”省赛历史最佳成绩
来源:校团委|作者:丁旋|摄影:丁旋|编辑:杨柳青
17372

7月18日,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共同主办的“青春拥抱挑战,科创与国同行”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颁奖仪式在深圳大学礼堂落幕。经过网络评审、视频答辩两轮的激烈角逐,我校32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1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以团体总分第三捧得“优胜杯”。

为更好地备战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积极做好项目的培育和选拔,我校团委于去年启动校内选拔赛,校累计1795件作品参加校赛,经过5轮评审,选拔出32件优秀作品参加省赛角逐。为精益求精,我校组织专家就文本撰写、项目展示、答辩技巧等方面对省赛入围作品进行了20余场打磨,举办了数场关于PPT和展板制作的培训。同时,我校面向参赛学院党委副书记、指导老师、团委书记开展“挑战杯”备赛工作交流会,做好“学校+学院”全方面备赛保障,为通过线上视频答辩方式参与终审决赛的项目团队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校学生科研课题累计超过1800项,近万人次参加了校级课题研究;截至目前,广东省“攀登计划”项目共立项120项,其中有28项为重点项目,累计资助金额高达207万元、申请专利成果23项、发表论文75篇,其中29篇论文被SCI收录。我校“挑战杯”系列赛事成绩屡创新高,在2019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研竞赛全国赛中,我校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学校团体总分排全国师范院校第一、广东省高校第二,夺得“优胜杯”,保持全国竞赛发起高校资格;在2020年“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国赛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5项,再捧国赛“优胜杯”;在2021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研省赛中,我校32个项目全部获奖,为全省获奖数最多高校之一。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我校在“挑战杯”系列竞赛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学术追求。2021年下半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即将拉开帷幕。我校将积极培育已选拔的6个项目,以更高水平的作品报送国赛,力争在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继续营造浓厚校园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在建设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路上砥砺前行。


附:

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获奖情况

序号

学院名称

作品名称

所属类别

第一作者

其他作者

指导老师

获奖情况

1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科技发明制作B类

王茹

李卓羲、黄兰钦、郭佳莉、张东伟、龚志明、尹钰鑫、伍业辉、蔺力林

高进伟、姜月

特等奖

2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新颖自聚焦光束的调制产生及传输特性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吴攸

林泽嘉、赵佳佳、陈凯慧、丘蕙欣、吴锦鸿、傅新铭、莫振武、杨浩彬、陆佩仪

邓冬梅、水玲玲

特等奖

3

化学学院

不同形貌Zn-Mn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盘盈滢

陈跃颖、王丽梅、欧虹、杨清云、谢琼仪、刘家玮

林晓明、罗一帆、张舒瑜

特等奖

4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数据赋能何以破解“九龙治水”? --基于广州市300个跨部门协同治水案例的实证分析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王露寒

曾蕾汀、李东泽、李晓敏、苏启航、黄俊康、赵雨婕、廖丽霞、阮钰涵、潘姿好

颜海娜、于刚强、刘劲宇

特等奖

5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柔性治理跨越“数字鸿沟”——基于5388名居民的社区政策行为效应及其政策启示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黄伟俊

欧昊麟、王译笛、陆晓华、陈芯铭

傅承哲

特等奖

6

教育科学学院

技术赋能优质均衡——广东10市教育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调查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喻思妍

牟婷、冷姜桃、洪雨菲、钟怡清、薛晓倩、张玉萍

卢晓中、陈娬、钟景迅

特等奖

7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如何培养智能时代的好老师?——6179名中小学教师智能技术应用素养调查与服务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梁家琦

林梓柔、吴秀云、袁诗雨、彭纪蕾、黄婕、陈孝然、孙苗、龚文丽、许课雪

胡小勇

特等奖

8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化为基础教育结果公平提质增效--以广东21地市58963份数据实证信息化能促进成绩、认知和效能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温文慧

申伟鹏、钟煊妍、李翠欣、陈俊炜、邹佳彦、黄宇媚

林晓凡

特等奖

9

心理学院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测与防控——基于广东省22所高校的三阶段调研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张一凡

朱芷谊、黄水清、陈浩东、叶灏贤、苏韵琳、陈子豪、吴丽丽、杨宇晖、吴浩

范方、叶苑秀

特等奖

10

城市文化学院

文创产品粉丝文化建构及其产业发展探索--基于故宫文创粉丝的调查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林文萍

曾信颖、林小珠、郑梓扬、朱进、庄家正、张婵娟、胡淑怡、沈务淳

黄雪敏、刘奕华

特等奖

11

历史文化学院

以“共治”求“善治”: 顺德乐从水利共同体构建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邓绮静

肖嘉怡、李封裕、吴斯淇、瞿乐

陈贤波、杨锦銮

特等奖

12

化学学院

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的核酸检测装置

科技发明制作A类

吴楚红

吴锶敏、梁泳彤、李舒晴、黄佳仪、苏文霞、钟子婷

章伟光、范军

一等奖

13

半导体科学技术研究院

化合物半导体太阳光裂解水制氢产氧器件

科技发明制作A类

方雨苏

李林涛、李艳、蔡红卫、赵伟东、冯旷

江丰

一等奖

14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新颖等离子体的传输特性及其应用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胡宏程

陈耀辉、刘煜俊、吴利灿、吴理汛、黄智聪、黄海琪、黄浩宇、江骏杰、许丹琳

邓冬梅、刘宏展、吴锐欢

一等奖

15

经济与管理学院

未来课堂:VR+5G技术在远程互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刘翔宇

常乐怡、薛炜樱、黄钰婷、赖众莹、梁嘉静、邝诗慧、罗佳惠、吴佩玲、陈媛

李克东、穆肃、沈映珊

一等奖

16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内地校园经历如何影响港澳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基于内地21所高校的质性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赵佩敏

朱雅芬、梁小奇、王卓尔、林辉彪

王鹏

一等奖

17

心理学院

校园阅读“新基建”:“互联网+中小学生成长阅读大数据平台”的设计方案及其成效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何婷昕

花政红、廖雨、范尹晴、刘意娆、曾洁霖、章佳茵、黄潇潇

王穗苹、刘学兰、王瑞明

一等奖

18

城市文化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创意赋能特色果业品牌的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西寻乌为例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周莹

谢婕、陈巧、马婕彤、庄晓煌、曾光东、邱翼峰、李楠、邓嘉媚、黄悦华

张军、范少虹

一等奖

19

地理科学学院

第一书记如何引领全面乡村振兴?——基于粤东西北八个贫困村治理模式、成效和逻辑的分析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黄燕如

王泽楷、李卓涵、马雁秋、郭雨佩、黄润楷、林可枫、杨洁、黄钡茵

陶伟、黄荣晓、买欣

一等奖

20

软件学院

AEtion——情绪与注意力检测和调节工具箱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王冰冰

许泽举、莫丹颖、朱安丽、李瑞新、罗通、陈虹桦、谷恬逸、徐梓涵

潘家辉、秦鹏民

二等奖

21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多通道漫射相关谱脑功能测量仪

科技发明制作A类

张庭振

吴晓茵、林芳、孙蕙雯、孙玮婷、刘奕

李军、邱丽娜

二等奖

22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非接触心率呼吸率记录仪

科技发明制作A类

曾启正

梁敬贤、叶颂斌、麦耀宗、莫志锋、招松、蔡凌峰、侯月、田媛媛、蒋翼飞

张涵、钟清华

二等奖

23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基于激光等离子体光谱的快速检测系统

科技发明制作A类

李创锴

许志颖、许柏瀚、彭心影、严晓涛、吴杰、陈文骏、黄妍鑫、文俪洁

李嘉铭

二等奖

24

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消化道癌症检测之星--消化道光-声电子内窥镜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童壮壮

郭婷、袁砚池、李陵、陈钰盈、马远征、侯雪飞、张粢鑫、余兆、辛海书

杨思华、熊科迪

二等奖

25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攀行者通信基站爬杆巡检机器人

科技发明制作B类

刘泽鹏

谢培佳、魏嘉浩、汤兴宇、尹隽悦、邬涛、王君泽、冯袁赋、陈晓添、费王杰

张准、马琼雄

二等奖

26

化学学院

高比能高安全快充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张钰萍

邹汉琴、邝雯禧、陈依琳、彭泽航、黄梓筠、龙欣、蓝宛榕

郑奇峰

二等奖

27

化学学院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高性能锂硫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黄锶

阮志钦、伍政民、李冕璋、宋心、何巧彤、李泽晖、陈丽珊、戴明华

洪旭佳、蔡跃鹏

二等奖

28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脉冲光束在新颖介质中的传输动力学研究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黄煜明

易凯文、陈锐锋、张泽贤、许杰锋、陈浩瀚、刘萍威、廖梓玄、王泷霄、杨植

洪伟毅、杨湘波

二等奖

29

法学院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立法效果检验--基于广东省45526份裁判文书的数据挖掘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陈俊鸿

吴文婷、陈俊霆、杨晴、陈熙萱、方晴、田韻诗、赖思妍

覃慧、傅承哲

二等奖

30

地理科学学院

基于 “以水四定”的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共生发展的协同路径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陈璇璇

张旖旎、吴金凤、刘浩锋

汪丽娜

二等奖

31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良禽择木而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青年的择业影响因素识别与分类施策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肖坤瑶

陈银娜、黄丹、许淙鸣、吴史文、李梓钰、吴莹莹、金玥蓉、胡博屹、曾子彦

杨爱平、王忠

二等奖

32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新一代多维全波光热电清洁能源网络

科技发明制作A类

唐奕凡

杜鹏渊、罗玉浩、覃元锋、吴洁滢、马浩楠、吴国栋、蔡瑞鹏、陈星亮

白鹏飞、周国富

三等奖

字号:
微信
抖音
校报
微博
电子邮件
xiaobao@m.scnu.edu.cn
访问量
累积:182044583
今日:95549
版权所有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01-2024
news.s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广州可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