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党建案例荣获广东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作者:付蓓|摄影:马院|编辑:杨柳青
6189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公布了2021年度全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案例的评选结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马教工党支部的案例“声入民心——华南师范大学‘理论先锋工作坊’”喜获二等奖。

获奖党建创新工作案例

“声入民心——华南师范大学‘理论先锋工作坊’”

一、背景和起因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如何凝聚全社会最广泛共识,把党的创新理论有效传递到基层,转化为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课题。“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是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马院教师不仅要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信仰者、实践者,还要做一名积极的传播者。2017年3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第二教工党支部更名为宣马教工党支部,命名“宣马”彰显了支部的初心和使命,即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工党支部建设和作用发挥,校党委书记朱孔军研究员直接联系本支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担任支部书记。宣马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教工党员优势特点和党支部宣传凝聚服务群众功能,设立“理论先锋工作坊”,打造“理论先锋团队”,切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进程,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学习、认同新时代党的理论发展的创新成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达到“声入民心”的效果。

二、做法与经过

宣马教工党支部由陈金龙教授担任党支部书记,注重“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以“头雁效应”带动党员作用发挥,打造一流团队。聚焦支部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优质打造平台和品牌,以“平台效应”形成党支部的团队战斗力,以“品牌效应”提升党支部的影响力。构建团队建设平台,形成帮扶、交流、反馈机制,形成“集群效果”,有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宣马教工党支部通过建立团队、建立基地、建立制度,打造“线上+线下” “党员+群众”“香港+澳门”多维立体的理论宣传宣讲矩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建立团队

以打造广东一流、华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宣讲团队为目标,建立了以陈金龙教授领衔,全体党员教师参加的“理论先锋团队”。团队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研能力突出,拥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共党史等研究方向的教工正式党员19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8名、讲师2名,博士学位党员16名。团队依托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广东省重点智库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基地,设立党建研究中心,加强对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为“理论先锋工作坊”提供坚实保障。

(二)建立基地

基地是“理论先锋团队”面向社会宣传宣讲的主阵地。党支部成立以来,积极推进社区党建共建、企业党建共建、高校党建共建、政府机关党建共建、医院党建共建,建立宣传宣讲基地,为“理论先锋工作坊”工作开展提供平台支持。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开展交流学习,把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的党员群众的理论诉求,面向各行业、各领域、各类人员把理论创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宣传宣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建立制度

党支部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党课观摩交流制度、效果反馈机制、传帮带传承机制等长效机制,有效推动工作坊建设。党支部开展定期集体备课,将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学习研讨,总结提炼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通过通俗化的宣传文本、生活化的宣传话语、时代化的宣传载体呈现出来。定期党课观摩交流,加强党员之间互学互鉴、共促提高,提高宣传宣讲的能力水平。定期效果反馈,通过宣传宣讲对象的效果反馈,及时调整宣传宣讲的形式、内容和载体,扩大理论的辐射能力和覆盖范围。充分发挥传帮带传承机制作用,促进帮助新党员快速成长,支持年轻党员进步提升,强化“理论先锋团队”力量,成为未来宣传宣讲骨干力量。

三、成效与反响

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宣马教工党支部目前已经拥有了一支以陈金龙教授为核心成员,具有人民情怀,政治站位高、理论素养强的理论宣传名家名师队伍。教工党员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广东理论宣传青年人才2人,教育部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1人,广东省委、广州市委等宣讲团成员5人。2018年,支部特色创新案例“理论宣讲队走进社区”项目获得广东省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案例评选二等奖。2019年,陈金龙教授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年,胡国胜教授获广东省首届公办本科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

(一)声入讲坛

近三年来,党支部党员作为抗疫精神宣讲团、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宣讲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宣讲团,在广东、海南、湖南、广西等地,为广东省人大、广东省政协、中共广州市委中心组、韶关市委中心组、潮州市委中心组、汕头市委中心组、广东省直各机关开设600余场讲座,产生较大反响。

党支部先后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越秀区华乐街、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团广州市委、荔湾区委宣传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建立了理论宣传宣讲基地,党支部党员应各单位邀请开展宣讲党的理论、党的政策达1000多场,向党员群众讲清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历程,提升党员群众的认识水平,将党的声音有效传递到基层、到街道、到社区、到农村、到学校、到医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社会传播。

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干部培训中心,党支部党员多次参与全国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研修班、青海省直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广东省卫健委系统党支部书记培训等,培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党员领导干部达万余人次。

(二)声入媒体

近三年来,党支部党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经济日报》等重要理论报纸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50多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人民日报》刊发的《从国际视野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智慧》《认识把握新时代党面临的改革开放考验》《新时代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深刻把握显著优势的根源》;《光明日报》刊发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智慧》《新中国70年国家形象的建构》《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经济日报》刊发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求是》刊发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等》。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2篇被“学习强国”推送。

在广播、电视、公众号、网站等全媒体领域传播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一是凝练、阐释、传播抗疫精神。“理论先锋团队”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中国精神的战疫书写》,对抗疫精神进行阐释。根据中宣部的部署,提交阐释抗疫精神内涵的咨询报告。撰写和主播十集《战疫启示录》,在广州电台和花城FM同时播出,透过“战疫”读懂中国。承办“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广州学习沙龙。二是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根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为契机,录制100个教学微视频,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以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集中呈现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是在新媒体发声亮剑。在“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平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参与社会思潮辨析引导,抵制和批评各种错误思潮。

(三)声入港澳

党支部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展宣传宣讲,服务“一国两制”事业。一是面向港澳工作人员开展宣传宣讲。党支部党员先后4次为香港中联办、香港中联办广东联络部工作人员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宣讲。二是面向港澳教师开展宣传宣讲。党支部党员充分利用港澳教师在华南师范大学培训的机会,宣讲“一国两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三是面向港澳学生开展宣传宣讲。党支部党员为港澳学生和来内地参加夏令营的香港和澳门中学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四)声入教材

党支部党员致力于把研究阐释党的理论、传承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通过纸质教材或电子教材的形式固化下来。一是参与教育部社科中心革命精神系列的编写工作。主编《特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百年史》第九卷,参编《初心:重读革命精神》《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百年大党史这样走过来的》。二是参与省纪委、广东省文明办等单位组织编写的读本。如《廉洁齐家:党员干部教育读本》《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精品教案》《“红色广东”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读本》等。三是主持“一省一策思政课”建设。依据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行动要求,党支部党员组织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使命担当》教材,制作统一课件,该课程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任务清单(2020-2022年)。四是主持“强国系列”思政课程。党支部党员主持广东高校“强国系列”思政课程,围绕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主题进行讲解,既有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也有事实分享和数据呈现,在“学习强国”广东平台和总台正式上线,赢得良好社会反响。

四、创新意义与价值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马教工党支部通过设立“理论先锋工作坊”,打造“理论先锋团队”,对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及时将党的基本知识和创新理论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向社会传播,通过各种讲座、论坛、宣讲等向“党员+群众”宣传,借助毗邻港澳优势向“香港+澳门”辐射,凝聚了社会共识,取得了良好反响。宣马教工党支部“理论先锋工作坊”取得成功,得益于注重模式创新、路径创新、机制创新,提升了宣马教工党支部的影响力、组织力、引领力。

(一)注重模式创新,提升影响力

宣马教工党支部建立“理论先锋工作坊”,在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在“双带头人”示范引领、“支部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党建平台与载体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高校特色、符合支部党员优势和特点的党建工作模式。

党支部党员开展提升宣讲能力的研讨

(二)注重路径创新,提升组织力

宣马教工党支部建立“理论先锋工作坊”,以党支部组织力建设为重点,以“头雁效应”带动党员作用发挥,以“平台效应”形成党支部的团队战斗力,以“品牌效应”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有效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在实践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支部书记带头到机关和基层开展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三)注重机制创新,提升引领力

宣马教工党支部建立“理论先锋工作坊”,将党支部作为一个团队来建设,形成帮扶、交流、反馈机制,构建团队建设平台,形成“集群效果”,有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