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黄荣晓、院长刘云刚分别以“学习红色校史,感悟精神力量”、“地理学的‘中国梦’”为题,为上百名学生代表上“思政第一课”。
黄荣晓带领师生回顾学校、学院的历史及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在新时期,学校党委一如既往秉承着“抓党建、促发展、创品牌、求卓越”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党建“六项工程”,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他以曾昭璇老先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军送上了精确的小比例地图帮助解放军更快的了解广东地形,为解放军行动提供有效帮助的事迹为例,再以地科院2019届学长罗智华毕业后主动申请去墨脱县背崩乡当公务员为当地人民服务为例,为我们阐述了华师人薪传不灭的华师红色精神,勉励地科学子不断取得进步。他表示,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立足新征程新起点,把握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
刘云刚以辜鸿铭先生谈“中国人的精神”电影片段为引子,开启“地理研究有国界”这一话题。他指出,各国地理环境有差异,故为“地”不同;在“地”不同的前提下每个国家发展阶段有差异,文化有差异,世界观和政治理念也有差异,故而“理”不同,因而地理学研究具有国别特征。相较于西方追求“霸道”、强调“拓地殖民”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国传统地缘思想更侧重于维系“王道”、力求“治国安民”。随后,他以库拉圈、曼陀罗体系和尼加拉体系为例,深刻阐述了地理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密联系。他鼓励青年学子运用所学知识,将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联系起来,在干事创业、服务奉献中展现新作为,勇担时代使命。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听完黄荣晓和刘云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思政第一课,同学们受对于党史校史,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华师红色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心怀地理人的中国梦,在追求真理的百年奋斗新征程中谱写青春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