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的“旧时光书店”

2014-09-10 16:06:56
岁月钩沉

早上8点,书店开门。为了买一本书,前一天晚上去书店门口排10个小时的队,就像现在年轻人排通宵队买演唱会门票一样——文学院陈一平老师形容当年读本科时,在离学校最近的五山新华书店买书的场景。 

这是七八十年代学生的独家记忆。买书的人不多,但书实在太少。除了跑到北京路的古籍书店、工具书店等老字号,陈一平去得最多的就是新华书店。书店店面逼仄,售书员背后是一排书架,身前则是收钱柜台,类似药房店面。书架上主要是重印的中外名著、专业书籍。

直到1988年,华师校园里有了第一间自营书店,师生才开始拥有在自家校园选书买书的便利。书店名字就叫“华师书店”,落户陶园旁边。起初,店面不足20平方米,售书方式为供销社式,与七十年代别无二致。1994年,华师书店搬到激光所对面,现已改建为停车场;1995年搬至东九楼下,即现在银行柜员机处,直至1996年才扩大规模。2008年,迁至现在位置,图书馆下。高大书柜靠墙把店面围了一圈,中间放三排半人高木柜,书本平放,只铺满柜顶,人们可自由取下书籍翻看,遇到合适才购买。当然,不少人也喜欢只翻不买。那个年代,中国四大名著长居畅销书榜首,卡耐基成功学才刚开始在中国流行。 

走进今天的华师书店,约摸70平方米,在静谧的校园一角,两扇门对立而开,简洁而明亮,往来的人并不多。坐在门口收银台前,对门有一老伯坐在小凳上看书,瘦削的年轻伙计在店里溜达,说到好笑处总会来三声爽朗的“哈哈哈”,偶尔有人进来找书、问路。书籍以文学、古籍、政治、社科、教育等人文学科类居多,边边角角可寻得三两本美术、传媒类书籍,比如说,一摞半米高的米黄色封面《丰子恺漫画集》。 

书店每三个月换进一批新书,长期收纳旧书,也会有老师和同学来订购一些市面上不易找到的书,帮订教材。顾客稀少时,老板和伙计会翻店里的书看。书架上一本1989年出版的《农村教育论》中间书页被人用书皮夹起,年轻伙计笑着说,估计是有同事正在看,因为不能折书,所以采用此计。这位伙计来书店工作,“五分为陪在教科读研的女友,三分因好读书,两分不知为何”。收发室的老莫下班后常到书店探望以前的同事,年轻伙计从前辈们的谈话中感悟,“很多原本不明白的事情,本质慢慢清晰。”一位校友毕业一年多,离开原先嘈杂的工作环境,在书店里以轻松的心情去看书,什么都涉猎,“这时候你会发现作品中的美原来可以表现得这么透彻,而不仅是为了明白书的主旨讲什么。” 

“现在的生意真是回到了九十年代,那时候一天能卖几百块,现在一天下来也只有几百块。”实体书店江河日下大势所趋。虽说买书的人不多,但书店为读者挑选每一本书的心情,都值得感谢。 

华师内外的书店,在多少个日子里慰藉着师生的精神生活,尽管随历史发展,其形式不断变迁,但它们所守护着的那丝人文气息,始终陪伴着一代代华师学子成长。

作者/通讯员:李宝儿 兰欣怡 | 来源:未知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