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艺术进校园之第四届岭南舞蹈获奖作品专场

八年打磨,传承岭南文化

2015-01-04 09:10:32
新闻视角岭南舞蹈

近日,岭南舞蹈团携第四届岭南舞蹈大赛获奖舞蹈作品归来,于音乐厅内展现了一场以“传承岭南”为主题的舞蹈盛宴。11月24~29日,第四届岭南大赛决赛于广东东莞清溪镇举办。其中我校音乐学院岭南舞蹈团编创的作品《英雄花》获表演金奖、创作金奖、作品金奖等四个奖项,《席狮趣》《龙醉酒香》《等郎妹》等六个作品获表演及创作银奖、铜奖等多个奖项。《英雄花》还斩获2014年第四届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最佳服装设计奖等奖项,获观众一致好评。

据了解,自2006年起,舞蹈系师生便开始挖掘和探索岭南舞蹈的文化,经过多次调研、提炼,创作出多个深受肯定与好评的岭南民间舞蹈作品。这七个获奖作品便是近几年岭南舞蹈团新创的节目,部分节目经过复排,舞者几经更替,作品得以不断加工完善。音乐厅演出当晚,即获得满堂喝彩。

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

传承和弘扬岭南舞蹈,是岭南舞蹈团不懈的追求;植根于岭南文化传统,是舞蹈系努力的原则。“从原始元素的采编和整理开始,我们就要深入全省各个地区,深入到民间去搜集素材,回来后经过加工研究,从中提炼舞蹈的元素,进行创作,最终经过不断的打磨,才呈现出今天这样完整的作品。”现任团长王海英教授说。

“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是舞蹈系在进行舞蹈创作的准则和要求。研究生一入学就要思考未来三年的研究方向,至少用两年时间对其进行深入调研。舞蹈《席狮趣》编导是舞蹈系研究生,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将源于梅州客家香花佛事仪式“打席狮”(表演时一僧人将草席一卷一披,模拟狮子的形态,另一僧人执扇子和长命草将其驯服,故因而得名)经过加工和创新,新塑了爷孙戏狮的形象,在师友的帮助下共同完成的作品。  

据了解,广东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陈翘先生在观看了华师大首届舞蹈学专业学生的毕业汇演后,当即对我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舞台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还专门指出,华师大舞蹈系身处南粤大地,应植根于南粤本土文化,有责任并且有义务去传承岭南文化。得之此思路,舞蹈系开始了历时八年多的岭南舞蹈文化研究,并取得优异成果。

孩子们常常带伤训练

“整个舞蹈没有动作,要我们自己发明,还要凸显民间传统,这其实很困难。”《龙醉酒香》的编导说。遭遇创作瓶颈期,师生都会一起努力,去完成动作、结构、技术技巧以及内容的表达。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一点是要符合民族个性。目前,七支舞充分体现出潮汕地区、客家地区以及广府文化等不同的区域文化。在第四届岭南文化舞蹈大赛上,这七支舞得到了乡镇的广泛认可,基层民众从中看到了本土文化,如《彩云追月》就是选用潮汕钱鼓舞做素材,三位女舞者手持加工创新后的、鼓面的有一轮弯月的钱鼓,身穿亦紫亦红似云纱般的舞衣,配以抛接鼓的技术动作,舞动起来如同彩云与皎月嬉戏,好一副如画般的婉约动人。

“舞蹈演员很辛苦,每天都要在练功房摸爬滚打,为了舞蹈要严格控制饮食,就像今晚孩子们现在(演出前)都还没有吃饭。”“记得排练《英雄花》时,孩子们手中的英歌锤经常会甩到其他人的头上,常常是带着伤口训练,但大家都没有怨言。”王海英老师和记者分享到。

舞蹈是用肢体说话的

舞蹈是用肢体说话,没有直接的语言和对白,神韵及人物性格全由舞者的肢体动作和神态来表现,这是舞蹈表演与话剧、歌剧的不同之处。

《牵·守》表现的是客家传统民间技艺提线木偶在濒临失传的现实面前,与传承人的不离不弃的动人情谊,触动观众思考当下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舞台上,演员常常强化木讷的表情或僵硬的笑容,以强调“木偶”的身份。“为了更好的诠释这个木偶,我们会去搜集一些木偶戏的资料来研究。排练过程很辛苦,但是能有今天的呈现,我们觉得很值得。”《牵守》的表演者成晓和她的师妹说。双人舞《等郎妹》情节跌宕起伏,讲述了客家文化中等郎妹悲惨的身世、无奈的境遇。编导采用回忆的视角,观众很容易被带入到恋人从相识、相知到相守相离的整个过程里。

而在这七支获奖作品中,最受观众欢迎的要属以黄花岗起义为背景的《英雄花》。 “最喜欢《英雄花》,表现的很有气势和张力,创作意念很好,给人一种很震撼的感觉。”一位现场观众说。“《英雄花》获得大赛金奖实至名归!整个舞蹈的编排出乎意料,气势逼人,舞者们也是动作整齐划一,波浪起伏,用尽全力在演绎,真正把黄花岗起义的壮烈场景表现出来。整个表演,非常精彩,令人意犹未尽!”文学院的车同学说。

据了解,华南师大岭南舞蹈团自2003年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以舞蹈系学生为主体,立足艺术实践,传承岭南文化。曾多次出访法国、新加坡、港澳等地进行交流、比赛,在国际国内省级专业舞蹈比赛中均取得过出色成绩,硕果累累。

作者/通讯员:兰欣怡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连泽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