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1日东方教育时报:全国六所师范大学校长首次云端互动|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开启“人工智能+教育”思想交锋

2020-07-20 09:05:56

广受关注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是一场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思想交锋,更是一次教育深度变革创新的未来展望,每一位参与者都胸怀对智能时代教育的美好期待和理想情怀。除了邀请到6位国内外顶尖专家论道演讲,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与未来的教育教学融合外,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还历史性地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六大师范大学的校长齐聚云端,围绕“教育变革,师范转型”主题,展开一场风云际会。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让广大教师投身在线教育的体验和实践中。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如何为教师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从而成就新时代的好教师?师范生培养的要求与模式有何转变?教师又该如何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

这些都是值得未来师范教育转型发展深思的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将助力教师践行新知识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这样认为。当互联网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信息空间时,人工智能就影响了教育的手段、流程和教育理念,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知识,知识也不再仅仅由社会精英产出,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经验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知识生产、传播的方式不再唯一,这样全新的知识观为破解教师教育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因此,师范类院校应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树立全新的知识观,探索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社区型课程,同时广泛搭建联通支架,为学习者创设更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学习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则从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学智能教育谈起,表达了数学教育的新内涵、新形态、新方法。“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学教育需要突显思维重构,加强批判性教育,促进学生逻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数学专业人员还是非数学专业人员,都需要掌握和应用数学思维,它所具备的更优的抽象思维能和更强的具象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更高标准的技术工作需求。此外,人工智能时代中的数学教育也要进行智能升级,培养学生跨越学科和专业、追梦溯源、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看来,通过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的融合,人类教师和虚拟教师的协同,以及实时提供的具有实用性的学习设计,可有效实现教师的差异化、精准化教学。刘益春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将成为教师教育模式变革和创新的强力支撑。但他同时也指出,面向未来智能时代,师范教育既要思考变革带来的挑战,也要抓住发展机遇,更要反思其教育本质属性的不变和坚守。“在教育变革和转型中,我们要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重技术、轻人文的问题。”他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但人仍是社会与教育的主导。教育的人文情怀、师生的情感互动,仍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这也意味着在教育改革中,仍然要坚守和强化师范生的人文性的培养。“一要加强师范生社会认同感、融入感和使命感的培养;二要加强师范生的同理心培养,要了解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并对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富有同理心;三要加强师范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表达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则表示,人工智能一方面正通过发展加速器、精准放大镜等功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实际上也正驱动着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发生转型。他指出,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虽然实现了师生“看得见、听得着”的一般性供给需求,但与为大规模群体提供个性化指导的要求仍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意味着,要实现未来教育教学的高阶发展,就要求师范院校积极凸显“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叠加效应,培养出更多的卓越教师。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拒绝物理意义上的“简单混搭”,进行化学意义上“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从“粗放帮助”走向“精准帮扶”,从“标准化的供给”迈向“多样化的供给”,最终实现“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教学”。

在六位师大校长共同展望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新师范教育后,来自市区校层面、相关机构和企业的教育专家围绕“资源创生,范式重构——大规模在线教学的上海智慧”“科技向善,智慧协同——探索智慧教育新家园实践路径”两大主题展开交流与分享。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指出,上海春季学期的大规模在线教育汇聚了各方力量,共创了非常时期的智慧教育新家园,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探讨未来教育,也是立足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据了解,作为上海空中课堂市级在线教育解决方案之一,上海微校(上海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此次作为“空中课堂”重要平台方,据不完全统计,每天要接受数十万师生的教学和互动。从3月2日首播至今,平台总访问量7152万次,累计观看直播人次1964万,观看回放点播量7925万,通过学习空间,学生完成并提交作业185万次,在线测试29万次。如此大的规模,嘉宾与观众都感到惊讶和惊喜。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李百艳就表示,在线教育期间的“双师教学模式”,反映了人类智慧与技术智慧、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的充分融合与叠加,并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通过“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对“空中课堂”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延伸,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空中课堂”的教学视频则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认为,技术和网络已把所有联接都打通,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权利以及能接收到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平等;但要想使基于数据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就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解读和使用大数据,使之更有利于教育的变革。在谈到如何塑造教学新模式时,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主任徐淀芳指出,技术很重要,但教育研究也很重要,因此在面对技术不断丰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反思教学本身,例如,如何提高教学的效能;怎样通过技术积累数据,用数据改进教学;如何实现深度教学的内容重构和流程再造,进而形成教学新模式、育人新形态。

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新标地。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科技如何向善?教育又该如何同科技协同发展?

论坛上,多位嘉宾还就企业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发挥人工智能善的一面,使教育变得更智慧进行了交流。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总督学张少波看来,向善的科技一定要注意科技的伦理、科技的规则和科技普及的教育。要研究先行、预防为主,用负责任的态度,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教育的创新,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育发展,用数据驱动智慧,建设智慧教育的新家园。“总体来看,技术是改进教育、服务教育的。”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认为,在智慧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拥抱各种技术,同时也要确定技术的相关制度,防范人工技能算法歧视和大数据绑架人等情况出现。因此,在技术和教育相互走近的过程中,要尽早确立技术应用的早期规范、标准及相关的治理体系、制度,让教育跟技术一起走得更好、更稳。他说:“我们要将教育向善的理念,种植在每个教育者和每个技术人员的心灵深处,要把教育的场景设计得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裁吴晓如看来,在新技术的背景下,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正在为教育创造更多可能性。例如,技术的介入可以帮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为他们探索创新创造出更多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技术和教育工作者的协同。“如果在教育里孤立地去使用技术,强化我们不认同的教育模式,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无论是降低师生的工作量、释放学生潜力,还是提出因材施教新方案,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技术的协同。而这种协同正让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rQ5Ry-WVLNXP1Rx9mkIdw

作者/通讯员:臧莺 范昕茹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