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总裁曹轲:

与南都报系突围互联网时代

2014-12-08 16:32:07
南都报系传媒论坛曹轲

“我们面对的时代是很曲折的,但是还是有路可走的。”11月30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都报系党委书记、总裁曹轲做客我校华南师大新闻中心传媒论坛。在论坛上,这位带领南都报系进入全媒体时代的媒体人言谈自己对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转型的看法,分享南方报系及南都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动向。

“热的社会,湿的未来”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不少人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这句话来形容强势来袭的互联网时代。曾称报纸带来的利润如“流满金子的河流”的新闻大亨默多克,面临互联网对传媒的介入,亦无奈表示“有时候河水也会枯竭”。

在互联网时代下,全球各大报业集团面临发行量急剧减少、广告销售持续下降的现实。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旗下报纸部门过去6年间营利收入下降44%,去年亏损5.37亿美元,国外亦有不少百年大报数字化转型或“弃纸上网”。

“在成长之初,南都就经历过生存窘迫带来的寒冬,对于什么是冷,我们深有体会,对于未来,我们已经预感到了最大的寒意。”曹轲在南都报系2014年工作会议上表示,从2013年开始,媒体人已经喊了多年的报业“冬天”来了。都市类媒体经过这么多年快速的发展期,不可避免地进入到自身发展周期中的下行通道,尤其是北上广地区更加明显,报纸广告收入普遍下滑,经济上的冷,行业上的乱,职业上的慌,都不期而至。

虽然如此,媒体依旧能在绝望的地方找到活路。互联网时代和其他时代有不同的逻辑,现在的“江湖”跟游戏有关联,跟数字有关联。“这是一个热的社会,湿的未来。”曹轲表示,根据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观点,冷的社会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强调服从的社会;热的社会是高度参与、自由化、强调个性与创新的社会。现代社会是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传统社会之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那么,从传播学意义上说,我国传统社会是冷的社会,现代社会是热的社会。处在这样一个“热的社会”形态中,媒体每天都可能面对各种的社会冲突事件,采取怎样的方式报道,如何体现媒体的价值和社会责任,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

湿的未来是指互联网进化带来人人时代的人性化生命空间。未来为什么是湿的?“原因无他,中国的社会太干巴巴了,需要加湿。互联网就是中国的加湿器,未来的加湿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在《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译者序中说道。

“把麦克卢汉和克莱·舍基两个传播学者的观点拼在一起,有没有形成新的碰撞,真不好说,何况这两句话也不是作者的原话,只能说是作为读者的自由发挥和延伸吧。”曹柯2013年在《热的社会 湿的未来》一文中写道。

 “南都不必一直做启蒙者”

在这样一个高度参与的时代里,媒体又该何去何从?“过去的南都可能更像是一个记录者、培育者、启蒙者,现在我们希望有一个言说、陪伴和同行的感觉。”曹轲称,南都转型要从过去的精英意识到一个平等对视的角度变化,从简单的价值启蒙到推动对话的过程。

从1997年到2002年,南方都市报通过新闻报道建构了以“市民”为社会主体这样一个话语空间,张扬大众的、个性的声音,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内涵,形成区别于传统主流报纸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在2003年上半年的三大报道,“深圳你被抛弃了吗”、“非典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显示着南方都市报向主流大报的转型目标已经成功完成。

接下来的十年间,转型成功的南方都市报,开始进一步建构以“公民”为社会主体这样一个话语空间,开掘时政、经济、深度和评论,使得自身的话语实践从相对边缘的大众文化领域逐步向相对核心的公共生活领域延伸,将报纸关注的日常生活层面与公共层面的宏观政治连接在了一起,表达公民的意见。

如今,时代不同,媒体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南方报业做的对社会公平等的追求,所谓启蒙的语言,那价值有可能在下降。”曹轲表示,当我们想启蒙但别人已经开窍的时候,不应该有失落感,所以现在看南方周末及都市报的评论觉得很正常的时候,我觉得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包括每个人的素质的一种提升。南都也将打造一个批判的平台,在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之间找到一个新的话语空间。

据曹轲透露,在新的时代与社会同步往前走,更需要思考现代化的智慧。现在的关键不是互联网的影响,也不是现在这个环境压制了什么,关键是媒体要找到新的语法和话语空间。

“南方报业的传统最极致的就是创新”

“南都,无处不在。”“南都,不止是一份报纸。”这是南都带给读者最新的印象。南都的口号由“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转变为“办中国最好的报”,强调拓宽新的渠道和新的话语空间。“南方报业的传统最极致的就是创新,不断地颠覆。我们要敢于和老记者抬杠。也许这样试错,才会有创新。”曹柯笑道。

创新非一朝一夕之事,建立新的话语体系也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摆在眼前的是生存,只有让自己好好活下去,才有机会建立新的市场标准,建立新的话与空间。”曹轲称,媒体要更接近市场,从过去引导读者,转变到服务用户。

今年10月1日,由南都报系打造的创新孵化器N D蜂巢正式挂牌启动。同时广州大学城传媒文化项目、Weicar、过驾家、品牌盛宴、蜂巢招聘、粉丝明星互动A PP六个创新项目进入孵化。曹柯曾这样诠释蜂巢项目:“ N D既可以理解为南都,也可以翻译为new discovery,即‘新探索、新发现’;或者是new dream,即“新梦想”。这是紧密结合创新需求而搭建的一个支撑平台和孵化中心。”据了解,南都报系整合了资源和现金近3000万元,腾出1000平方米、一整层楼的办公空间来打造这个孵化器。“一些不成熟的、一闪而过的思想要拿来用。一篇文章当它很成熟,都考虑周全时就没有价值了。”曹轲说。

 

对话曹轲:创新需要一个好的环境的支撑

华南师大报:南都转型有“区域深度渗透”、“寻找新话语空间”、“复合运营模式”、“组合内部资源”等关键词。有人认为渠道的开拓发展比话语体系转变更快,您如何解读?

曹轲:新的形态是电子版、移动端的应用都必须去适应的,从传播、渗透的角度去尝试,媒体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传统媒体的收入不够,有了影响力不代表有一定的实力。就目前的困难来说仅有渠道是不够的,渠道是一种盈利的方式和产品。

华南师大报:广东是一个媒体高地,很多人争相来到这里,这种现象是不是也和创新有关?广东部分纸媒地位被重新定义是不是因为新媒体时代到来倒逼,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曹轲:创新需要一个好的环境的支撑。光靠努力是不够的,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你做的事情在当时显得没那么有价值。像广东和南都的报纸我是这样概括的,即使当排头兵也不能得意,那样一不留神就容易出局。但广东的报纸为什么愿意这么做呢?是因为觉得社会需要这样的发展。这种创新是好事,不要感到失落,要继续往前走。

现在国家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我们在社会和政府中间能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顺着改革继续往前走?这是要反省的。我认为不是互联网的影响,也不是现在这个环境的影响,关键是你要找到新的语法和话语空间。原来那套语法不改变不行,当政府的治理越来越专业的同时,媒体的报道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思考空间。

因为现在思考的维度和角度完全不同了,现在社会的评价标准也在转变。改变的是模式和过程,让你感觉到你是参与者和主导者。

华南师大报:您的媒体从业经历是从出色的一线记者到优秀的集团管理和传媒研究者,对有志于新闻的后辈来说近乎一个完美的励志故事,这个历程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曹轲:第一是我觉得我很荣幸的加入了南方报业,南方报业是一个包容的群体,它允许试错,正因为这样我才有了新的发展和提升的可能。第二是我觉得我抓住了一切包容的机会,利用好了,多利用,多折腾。第三是我觉得要善于把自己不成熟的、一闪而过的思想拿来用。一篇文章当它很成熟,都考虑周全时就没有价值了。所以我常常把跨界的想法提出来,这样才有可能进步。

现在社会处于一个变化与创新的时代,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尝试,勇于试错,寻找新的机会。

作者/通讯员:王正邦 凌江婵 黄晓琪 达洁玉 黄诗彤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