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行:用行动感召微公益

——“世界之巅毅行支教团”暑假到世界最高的小学支教

2014-10-12 15:56:49
新闻视角

每当完成一天的活动,刘冰就带着学生,在世界最高小学里,安静地待在天穹下面,领略漫天繁星。“漫天的星星,这是在广州永远看不到的风景!”刘冰看着广州的天空,回忆起暑期进藏支教时说。

2012年暑假,华南师大、华南理工等省内外高校19名教师和学生展开了一段特殊的公益旅行。他们组成“世界之巅毅行支教团”,一路骑单车、乘车,甚至步行,途经从成都到拉萨两千多公里的路程,来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小学——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完全小学,展开调研、支教、征集“离天最近的心愿”等微公益项目活动。

车轮转动,为爱远征

早在暑假前,支教团发起人、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师刘冰就在“大学生进藏”QQ群里宣传进藏调研支教的想法,得到自行车骑行爱好者的热烈回应,最后组成19人队伍出发。

“我们经常遇上大雨、大雾天气,全身湿透,感觉到刺骨的寒冷,”历史文化学院的郭晓星感慨说,“一路上我们遇到多次塌方,有数百公里的路段都是几十厘米厚的烂泥,连续下雨的时候很难前进。”在骑行过程中,他们克服路况差、天气差、自行车发生故障、体力不支等问题,历时28天,于8月6日抵达拉萨布达拉宫。

在拉萨,他们看到当地较差的卫生条件,考虑到孩子们缺少洗漱用具,于是临时凑了四千多块钱购买脸盆、毛巾等物资给100多名学生。刘冰还带着出发前制作的数百张明信片,骑了两天凹凸状的“搓板路”,来到珠穆朗玛峰邮政局,给明信片盖上了最高邮局的邮戳。

一边授课,一边调研

“其实小学的建筑还是蛮现代化的,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破落!”队员钟佳雨说。来到普玛江塘乡完全小学,他们开始了近一个星期的调研和支教活动。支教团队那时才明白,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常规的支教活动并不一定适合,外界捐给他们的书籍也不一定学生就能看懂。

由于和孩子们存在着沟通障碍,加上学校教材都是藏文的,所以支教团并没有进行课本知识的教授,而是在小学教师的帮助下,在音乐课、美术课上进行简单的交流,给学生们讲解卫生知识,包括如何洗脸等细节。现场,队员们将脸盆、毛巾等一整套洗漱用品发给了每个孩子。

这些孩子身材普遍矮小,眼睛明亮,红彤彤的脸上经常挂着鼻涕。由于地处高原,平时很少接触到外来人员,队员们便成为他们眼中的“天外来客”,连带过去的竹蜻蜓等小玩具也大受欢迎。当支教团走近他们,“他们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就像第一次走进动物园那般好奇。”华工研究生劳陈峰回忆。

由于语言不通,支教团只能是帮助修理小学里的电脑,并整理图书馆。在整理图书室时,队员们发现里面有好几百本汉语中文小说,像《呼啸山庄》等都整齐地放在书架上,旁边的插画读物书页则翘起泛黄的页脚。“当时我们就在想,如果没有汉藏对照,估计六年级学生都看不懂。所以,以后还是有针对性地捐书会更好。”队员钟佳雨说。

一边旅游,一边做公益

公益旅行,起源于欧美,即一边旅游,一边做公益。这次西藏支教之旅,带给支教团成员的不单单是一次游玩经历,更是有意义的公益旅游。“公益旅行是一种公益和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容易参与。”刘冰在被问到为何采取这种方式进藏支教时说。

2007年就开始骑行的赵海军认为,如果能够在旅途中融入公益元素,不仅给别人带来物质帮助,更能给予偏远地区的人精神支持。在离开普玛江塘乡完全小学前,体育科学学院教师赵海军为每个孩子拍了一张照片,定格下他们的笑脸,回广州后再寄照片给他们。

支教团还请孩子们写下心愿卡,“他们的心愿大都是笔记本、字典等一些简单的东西,我们希望下一次过来时候能把这些真正适合他们的物品带过来。”刘冰说,“我们的力量毕竟有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他们。”

回到广州后,刘冰把盖有邮戳的明信片送给了一些公益团队,让更多的有心人关注西藏贫困地区,“希望能用行动感召人们做微公益!”

作者/通讯员:郑莹莹 冼志鹏 江文驰 | 来源:未知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