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湾区教育如何合作发展?华师这支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这么看!

2019-03-11 16:55:51
    3月11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成立一周年暨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卢晓中教授和团队一同回顾过去一年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的湾区教育问题进行了创新探索。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姚文忠参加会议。

一年来,该团队出版《广东教育改革发展40年》论著,纳入广东省委宣传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项目。组建“广东教育学会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共发表人文社科类论文33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23篇,A级成果13篇,在《教育研究》、SSCI 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还获得国家教学二等奖,举办5期学术沙龙等,成果丰硕。

会上,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卢晓中、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陈先哲、卓泽林、余晖、孙碧、林姬佺对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进行探讨。

卢晓中认为,教育发展与湾区建设关联度前所未有的密切,从以前零星自发的校际合作,到现在通过协同发展达到优势互补的目标。在大湾区持续建设下,希望未来教育通过融合发展建立命运共同体。

目前大湾区教育具有多样性,他建议要保护、爱护可贵的多样性,同时凝练共同的核心价值,找到求同存异的路径,形成“多样性与马赛克式的共同体”。既有全局整体性的发展方向,又能让多样性成为湾区教育建设的“正资产”。

陈先哲认为,2035年将建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从以往注重单个城市单打独斗,转变为更重视区域整体建设,因此高等教育对三地教育融合有枢纽作用,高校联合办学必要性加强。他认为,需要探讨大湾区内部高校合作的机制,进一步扩大深化高校联盟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更紧密的成果转化。在政府层面,建议建立区域高等教育衔接的框架,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推进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合作。他建议,要注重与国内其他区域、国外高校的对话,同时要建立区域高校群和经济发展群之间的桥梁,要用好更广泛的资源激活区域高校活力和推进国际化。

卓泽林认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发展,应不仅仅囿于粤港澳,而是立足粤港澳,跳出粤港澳的“区域性”合作层面,在实践上“超越粤港澳三地”,充分利用国际高水平的教育资源来推动湾区教育的合作发展,进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水平。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教育方面要推动教师合作发展的优惠倾斜政策,加强湾区国际高水平基础教育,让更多港澳青少年更加认识、认同大湾区和国家建设成就,提升国家自豪感和归属感。

余晖从人口流动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趋势。他认为形成了流动人口“双环相扣”新格局,珠三角九地的内循环和粤港澳三地的外循环,包括商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多类别的高层次人口在大湾区流动,“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导致孩子入学人户不一致、教育内容与质量、港澳学生内地就学等教育问题,对教育保障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港澳学生内地就读问题,他建议要考虑学校教学内容、教师配置等多方问题。

孙碧长期关注城市与大学的关系,他认为旧金山湾区城市群与当地大学关系紧密,大学从城市中获取了经济发展需求点、科技转化等灵感与资源,而城市因大学的发展进一步聚人才聚文化。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与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如何共融共生,将成为重要议题。

林姬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区域教育都有个性发展,如何在三地融合中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平衡,她建议可以从课程共建、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共建、教师评价和晋升等寻求突破点。

【记者】姚瑶

【校对】吴荆子

新闻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3/11/c1996578.html?colID=2147483647&firstColID=3829&appversion=520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layer=2&share_token=MWUzODU0YzctZDNlYy00OGRkLTk5ZWEtYTVjZmU4ZGI5M2M4


作者/通讯员:杨柳青等 | 来源:宣传部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