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周年校庆 | 马余刚院士做客“新世纪论坛”
来源:量子物质研究院、科技处|作者:卫敏杰邢宏喜|摄影:卫敏杰|编辑:杨柳青
18274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余刚应邀到我校为“庆祝华南师范大学成立85周年校庆系列讲座-新世纪论坛”作学术报告,报告主题是“(激)光核物理与上海装置:机遇与挑战”。报告会由我校校长王恩科主持,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院长唐志列以及相关学院师生约80人参加了报告会。

在报告中,马余刚首先介绍了康普顿散射光源的原理和特点以及世界上相关的实验装置与物理研究,指出利用光子束来研究核物理问题已经成为现实,并重点介绍了上海激光电子伽马源(SLEGS)装置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随后,马余刚从超强超短激光的极端物理特性出发重点阐述了超强激光系统在核物理领域的应用及其研究团队在上海光机所进行的三个激光核物理实验,对新一代康普顿散射光源-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HXFEL)做了简要说明,并介绍了该装置的核物理研究目标及其在国际上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在伽马射线、康普顿散射光源、光子—光子碰撞以及超强激光等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上,马余刚与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互动交流,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详细解答。马余刚的报告使激光核物理的科技魅力涌现人前,拓宽了听众的视野和知识面,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

光核物理和激光核物理在核天体物理、核结构、强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核聚变反应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研究优势,近些年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发展。上海激光伽马源已立项建设,将为我国提供高品质光子束,用于核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给我国核物理的研究带来新机遇。

马余刚主要从事重离子核物理实验与唯象研究,在Nature, Science, Physics Reports,PRL等刊物共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领导RHIC-STAR中国组研制完成了基于MRPC型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极大提升了STAR探测器的粒子鉴别能力。他与合作者发现了首个反物质超核 - 反超氚核,发现了迄今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 - 反氦4,首次实现了对反物质相互作用的测量,以上成果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他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测量了氩核的量热曲线并系统给出了氩核液气临界现象的实验证据,测量获得了22Mg的高激发态双质子发射的实验证据,提出了利用输运模型研究核反应总截面的新方法,提出了轻核α团簇结构的新探针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次)、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等。

字号:
微信
抖音
校报
微博
电子邮件
xiaobao@m.scnu.edu.cn
访问量
累积:181980464
今日:31430
版权所有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01-2024
news.s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广州可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