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华南师大力推“新师范”创新培养教育人才

2018-06-12 10:31:14

2018年6月11日 新华网:教师的“摇篮”转型升级——华南师大力推“新师范”创新培养教育人才

新华社广州6月11日电 题:教师的“摇篮”转型升级——华南师大力推“新师范”创新培养教育人才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毛一竹、刘白云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向综合类大学发展,教师教育如何创新突围备受瞩目。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华南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中,力推“新师范”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并利用网络教育搭建平台,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教育培训,提升当地教师教学水平。

学术技能两手抓

学术、技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今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出台“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华南师大以“新师范”为核心,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各学科资源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理想、信念、情感、知识能力和意志的全方位培养,并把专业技能实训贯穿人才培养全环节,培养“骨干专家型教师”。

手拿两枚鸭蛋站在讲台上的林梁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大屏幕上并列放着鸭蛋的产品说明书和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一边严谨刻板,一边灵动活泼,两种文风形成鲜明对比。

2016年毕业于华南师大文学院的林梁成,是深圳市实验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读大三时,他曾在模拟的网络教学课堂上讲过这篇课文,在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林梁成说。工作后,真正走上讲台的他更成熟而自信。

在“幼儿理论与实践”的课堂上,幽默的杨宁教授把深奥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学生们目不转睛,听得津津有味。杨宁还特意叫来几名研究生,用幻灯片演示如何在幼儿园做测评,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实用性。

大二学生任方芳告诉记者,她和同学正在组队调研5至6岁幼儿的编程思维训练,在做中学、学中做,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

据统计,华南师大的师范生比例达43%,师范专业毕业生从教率90%以上。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研学术过硬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师范生,深厚的学术积淀让他们成为教师后走得更远。”华南师大人事处处长蒋达勇说。

“教育扶贫”缩小地域差

华南师大校长王恩科认为,师范院校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但若因此放弃师范教育的特色,是本末倒置,势必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要放在教育现代化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

华南师大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教师搭建网络职后培训平台,发挥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作用。平台上,大学教授、教研人员和一线名师组成工作坊,每个工作坊有300名教师接受培训。受训教师学习课程、观摩案例,也可以录制、上传自己的微课视频,接受学员之间的互评和专家点评。

据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统计,已有来自天津、浙江、广西、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的48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网络职后培训。

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小学数学老师冯文平,2014年参加网络职后培训。“第一次用微课软件给学生们上课,大家都很兴奋。”冯老师在学校上了几堂示范课之后,大受学生欢迎,微课软件很快就在学校里推广应用了。

记者在网络职后培训平台上看到,不少老师留言分享教学中的感受、困惑,留言下既有同行热心支招,也有专家专业指导,互动火热。

平台上设立的乡村教师课堂远程诊断中心,对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也大有裨益。“乡村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直播课堂备课,也可用手机录制自己的课堂接受专家、名师‘会诊’,这种培训促进了对当地教育的‘输血’与‘造血’。”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艺说。

固本求新推动强师兴国

教育界人士认为,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强师兴国的主体作用,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教师教育振兴的步伐。

围绕师范生“教什么”和“怎么教”,华南师大将加强与中小学师资互聘,吸收优秀中小学教师到大学任教;加强实习、实践环节,让师范生更加扎实有效地提高专业素养。

广东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尤其是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学生就读高职高专的比例非常高。但一般的职业教育止步于高职高专,上升通道狭窄,长远来看,对均衡发展不利。王恩科说,该校计划与高职高专合作,就读3年大专后进行2年的本科培养,并选拔优秀学生就读教育硕士,对紧缺的职业教育师资进行补充。

此外,华南师大将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及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让本土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如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也打开了教育的新大门。业内人士认为,探索学生认知新模式,开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将推动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的信息化,进一步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

报道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2018-06/11/c_1122970193.htm


2018年6月12日《南方日报》:教师的“摇篮” 转型升级

新华社广州6月11日电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向综合类大学发展,教师教育如何创新突围备受瞩目。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华南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中,力推“新师范”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并利用网络教育搭建平台,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教育培训,提升当地教师教学水平。

学术技能两手抓

学术、技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今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出台“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华南师大以“新师范”为核心,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各学科资源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理想、信念、情感、知识能力和意志的全方位培养,并把专业技能实训贯穿人才培养全环节,培养“骨干专家型教师”。

手拿两枚鸭蛋站在讲台上的林梁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大屏幕上并列放着鸭蛋的产品说明书和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一边严谨刻板,一边灵动活泼,两种文风形成鲜明对比。

2016年毕业于华南师大文学院的林梁成,是深圳市实验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读大三时,他曾在模拟的网络教学课堂上讲过这篇课文,在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林梁成说。工作后,真正走上讲台的他更成熟而自信。

在“幼儿理论与实践”的课堂上,幽默的杨宁教授把深奥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学生们目不转睛,听得津津有味。杨宁还特意叫来几名研究生,用幻灯片演示如何在幼儿园做测评,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实用性。

大二学生任方芳告诉记者,她和同学正在组队调研5至6岁幼儿的编程思维训练,在做中学、学中做,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

据统计,华南师大的师范生比例达43%,师范专业毕业生从教率90%以上。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研学术过硬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师范生,深厚的学术积淀让他们成为教师后走得更远。”华南师大人事处处长蒋达勇说。

“教育扶贫”缩小地域差距

华南师大校长王恩科认为,师范院校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但若因此放弃师范教育的特色,是本末倒置,势必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要放在教育现代化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

华南师大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教师搭建网络职后培训平台,发挥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作用。平台上,大学教授、教研人员和一线名师组成工作坊,每个工作坊有300名教师接受培训。受训教师学习课程、观摩案例,也可以录制、上传自己的微课视频,接受学员之间的互评和专家点评。

据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统计,已有来自天津、浙江、广西、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的48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网络职后培训。

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小学数学老师冯文平,2014年参加网络职后培训。“第一次用微课软件给学生们上课,大家都很兴奋。”冯老师在学校上了几堂示范课之后,大受学生欢迎,微课软件很快就在学校里推广应用了。

记者在网络职后培训平台上看到,不少老师留言分享教学中的感受、困惑,留言下既有同行热心支招,也有专家专业指导,互动火热。

平台上设立的乡村教师课堂远程诊断中心,对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也大有裨益。“乡村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直播课堂备课,也可用手机录制自己的课堂接受专家、名师"会诊",这种培训促进了对当地教育的"输血"与"造血"。”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艺说。

固本求新推动强师兴国

教育界人士认为,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强师兴国的主体作用,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教师教育振兴的步伐。

围绕师范生“教什么”和“怎么教”,华南师大将加强与中小学师资互聘,吸收优秀中小学教师到大学任教;加强实习、实践环节,让师范生更加扎实有效地提高专业素养。

广东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尤其是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学生就读高职高专的比例非常高。但一般的职业教育止步于高职高专,上升通道狭窄,长远来看,对均衡发展不利。王恩科说,该校计划与高职高专合作,就读3年大专后进行2年的本科培养,并选拔优秀学生就读教育硕士,对紧缺的职业教育师资进行补充。

此外,华南师大将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及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让本土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如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也打开了教育的新大门。业内人士认为,探索学生认知新模式,开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将推动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的信息化,进一步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

报道链接:http://www.sohu.com/a/235233032_161794


2018年6月11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教师的“摇篮”转型升级——华南师大力推“新师范”创新培养教育人才

关键词:培养;教师教育;师范院校;华南师大;学生;培训;乡村教师;创新;技能;老师

新华社广州6月11日电 题:教师的“摇篮”转型升级——华南师大力推“新师范”创新培养教育人才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毛一竹、刘白云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向综合类大学发展,教师教育如何创新突围备受瞩目。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华南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中,力推“新师范”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并利用网络教育搭建平台,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教育培训,提升当地教师教学水平。

  学术技能两手抓

  学术、技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今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出台“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华南师大以“新师范”为核心,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各学科资源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理想、信念、情感、知识能力和意志的全方位培养,并把专业技能实训贯穿人才培养全环节,培养“骨干专家型教师”。

  手拿两枚鸭蛋站在讲台上的林梁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大屏幕上并列放着鸭蛋的产品说明书和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一边严谨刻板,一边灵动活泼,两种文风形成鲜明对比。

  2016年毕业于华南师大文学院的林梁成,是深圳市实验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读大三时,他曾在模拟的网络教学课堂上讲过这篇课文,在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林梁成说。工作后,真正走上讲台的他更成熟而自信。

  在“幼儿理论与实践”的课堂上,幽默的杨宁教授把深奥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学生们目不转睛,听得津津有味。杨宁还特意叫来几名研究生,用幻灯片演示如何在幼儿园做测评,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实用性。

  大二学生任方芳告诉记者,她和同学正在组队调研5至6岁幼儿的编程思维训练,在做中学、学中做,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

  据统计,华南师大的师范生比例达43%,师范专业毕业生从教率90%以上。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研学术过硬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师范生,深厚的学术积淀让他们成为教师后走得更远。”华南师大人事处处长蒋达勇说。

  “教育扶贫”缩小地域差

  华南师大校长王恩科认为,师范院校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但若因此放弃师范教育的特色,是本末倒置,势必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要放在教育现代化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

  华南师大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教师搭建网络职后培训平台,发挥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作用。平台上,大学教授、教研人员和一线名师组成工作坊,每个工作坊有300名教师接受培训。受训教师学习课程、观摩案例,也可以录制、上传自己的微课视频,接受学员之间的互评和专家点评。

  据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统计,已有来自天津、浙江、广西、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的48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网络职后培训。

  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小学数学老师冯文平,2014年参加网络职后培训。“第一次用微课软件给学生们上课,大家都很兴奋。”冯老师在学校上了几堂示范课之后,大受学生欢迎,微课软件很快就在学校里推广应用了。

  记者在网络职后培训平台上看到,不少老师留言分享教学中的感受、困惑,留言下既有同行热心支招,也有专家专业指导,互动火热。

  平台上设立的乡村教师课堂远程诊断中心,对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也大有裨益。“乡村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直播课堂备课,也可用手机录制自己的课堂接受专家、名师‘会诊’,这种培训促进了对当地教育的‘输血’与‘造血’。”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艺说。

  固本求新推动强师兴国

  教育界人士认为,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强师兴国的主体作用,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教师教育振兴的步伐。

  围绕师范生“教什么”和“怎么教”,华南师大将加强与中小学师资互聘,吸收优秀中小学教师到大学任教;加强实习、实践环节,让师范生更加扎实有效地提高专业素养。

  广东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尤其是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学生就读高职高专的比例非常高。但一般的职业教育止步于高职高专,上升通道狭窄,长远来看,对均衡发展不利。王恩科说,该校计划与高职高专合作,就读3年大专后进行2年的本科培养,并选拔优秀学生就读教育硕士,对紧缺的职业教育师资进行补充。

  此外,华南师大将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及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让本土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如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也打开了教育的新大门。业内人士认为,探索学生认知新模式,开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将推动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的信息化,进一步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

报道链接:http://ex.cssn.cn/ddzg/ddzg_ldjs/ddzg_sh/201806/t20180611_4361987.shtml

作者/通讯员:徐金鹏 毛一竹 刘白云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