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橡树,舒展成长

2014-11-10 16:03:59
《华南师大报》900期

毕业后,一直想着能把在《华南师大报》锻炼四年的点滴记录下来。工作以来,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校报有股无形的力从远处、从深处带给我震动。我常常发现,在校报的四年,自己的根脉不断地向下延伸,遒劲有力地从校报的土壤中汲取力量,就像宫崎骏动画里被施了法术而疯长的橡树,从一株小树脱胎换骨为参天良木。

历练

从2009年10月正式成为校报一员,资质并不高的我从培训开始就感到困难重重,单是一周上交一份的报刊分析让人倍感压力。每晚回到宿舍就在网上浏览各大报刊杂志,从南方都市报的社论,再到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做新闻需要的阅读面很广,更加需要对一个陌生领域的认识从无到有的快速积累,大一那年,当其他同学优哉游哉地享受大学轻松愉快的课堂时,我都在下面眉头紧锁地啃报纸;每晚当宿舍的人煲美剧的时候,我都一声不响做分析;深夜大家都爬上床睡觉的时候,我却文思如泉涌地在键盘上敲打文字。

在校报还遇到很多“奇怪”的人。寒冷的冬天点一盏香薰灯,几个报童围坐着办公桌畅谈人生;还有一位师兄每逢周五晚上在办公室开“哲学小讲坛”,他会非常认真地摘选、印发讲义给我们,他的认真让我很感动。诚然,大学就是象牙塔,不管这社会如何发展,“象牙塔情怀”总归是每个人成长中必经的一段历程。我很庆幸在这样的年纪遇上这样一群人,共同呵护着彼此的诗意与理想。

大一下学期开始跟着师兄师姐采写新闻,犹记得第一篇报道被改了四五遍,甚至为了弥补第一次采写的不足,还厚着脸皮一个人跑去人家办公室,同样的内容深入采访第二次。后来这篇稿子被老师们赞扬,很简短的几句点评,我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这篇稿子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也从切实地采写中渐渐摸索明白“新闻”为何物。

在校报,每一次喜悦的释放都要经过20天反复磨炼的阵痛,每当手捧着那份《华南师大报》,总能从淡淡的油墨味儿中嗅到过去一段时间的艰辛。酝酿出来的欣喜异常地令人迷醉。所以尽管抱怨不断,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下一个出版周期。

视野

大三那年,决定出国读研,申请的是传媒方向。读大学前,从没想过将来有一天从事媒体工作,本科也没攻读传媒领域的课程。如此选择,仅仅因为在校报三年。在一个社团的锻炼,能够影响我做出关乎一生方向的决定,真是缘分不浅。

我最心仪的是香港浸会大学的传理学院,能够得到offer实属不易。没有接受过新闻专业学习、也没有非常漂亮的媒体实习经历,我觉得自己没有优势去和其他竞争者较量。境外的研究生申请除了递交雅思或托福成绩外,非常看重personal statement,就是说,我需要把我申请攻读这门学科的意愿与我所有积累的经验与能力浓缩在一篇文章里。

我开始静下心来,梳理自己三年校报工作的收获。以前,我总以为自己只是一名学生社团的小记者,做一些身边的同学并不十分感兴趣的新闻,写一些小众文章聊以解慰。但老师们经常教导说,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局限,要有专业精神,视野和胸襟要宽广。有时我们会私下笑老师迂腐,但最终发现老师是对的。校报一直以来高规格、宽视野、深度思想的坚守是对的。

我们本身就是一群最优秀的人。

在寄给香港浸会大学研究生院的personal statement中我写道:

采访SIFE的这段经历,让我的采写技能飞快地成熟。而SIFE给我更加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它的理念,诸如社会责任与担当、“授人以渔”的思想、“共赢”的智慧……

三年间,除了葆有强烈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我始终坚持文化视野的拓宽。担任编辑和社长期间,策划“博雅教育”专题报道,从哈佛大学、北大元培学院、中大博雅学院获取通识教育实施中的一手资料,希冀作为他山之石,推动本校通识教育的进程;采访青年导演甘小二;对话“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探讨作家写作与时代的关系……

当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我再也不认为我只是一名学生社团的小记者了。每一次看似平淡的采写经历,无不渗透着校报高规格写作与深度思考的精神内核。虽然我们蜗居在小小的采编室里,但我们的思想时刻触及着世界。我们也并非一群空谈理想的人,力求用亲身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后来,我收到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国际新闻专业的offer,这简直就是amazing!

我庆幸于三年间始终坚持的责任,我感恩于三年间的充分锻炼,我感谢这份报纸的坚守,坚守着高规格写作与深度思考的办报精神。

能力

人生充满各种未知。拿着offer的那一刻,我不会想到,此刻的我竟然在一所小学做了一名很普通的语文老师。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以为过去的经历将画上句号,我要开启另一种生活。谁能想到,离开校报的日子越久,我却越发能感到它那股无形的力从深处、从远处带给我的震动。我才发现,她已经渗透进了我的生命。

身为一名老师,要做的事情远远不仅授业那么简单。我认为,任何性质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与智慧都是相互贯通的。从开学第一天的新教师代表发言,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档案袋设计,再到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如何像策划版面一样谋篇构局……在校报习得的经验总能如一道闪电不经意间给我灵感,我很难言喻校报启示从何而来,但很明确的是,这就是一种永远精益求精、力求深远的执着。

工作后,学校让我负责学校的德育与宣传工作,带领一群大队干部,并且管理着广播站。我对广播站的栏目做了全新的改版,做这件事时我兴奋不已,这和我在校报做专题是多么的相似!有次,我对着小广播员讲话,突然觉得自己的口气像极了老师。我激动地发短信告诉校报老师。他回复道:虽然如今教育现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能看到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走得顺、走得长远,还是感到教育才是最值得投身的事业。如今,我以自己曾经接受训练的标准要求我的学生,我也希望他们可以执着地活出优秀的姿态,这正是校报精神的一种传承。

谨以此文,献给《华南师大报》出版900期。(作者为2013届校友,2009至2013年间担任《华南师大报》记者、编辑、社长,现任职于珠海教育系统)

作者/通讯员:宋馨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