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向前奔腾

2014-11-10 16:52:30
《华南师大报》900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按理说,毕业十二年,所有的一切都该蒙上岁月的轻尘。但是不,所有的回忆无一不鲜亮生动,所有的画面无一不色彩斑斓,共同编织成时光的闪亮河流。

那一年的我,是走在秋日透过斑驳树影璀璨阳光下的女孩。那一年的我,遇到的是洒满阳光窗明几净的编辑室,是厚重结实的办公桌,是锃亮的不锈钢杂志架,是灰白色柜子里一沓沓的旧资料,发黄的纸边,潮湿的火柴枝的气味。

河流向前奔腾着。

《华南师大报》900期了,900期会是什么样子?当我站在校报700期的标志点上时,我想象过校报未来的样子,是模糊的笼统的但反正是好的。但是她现在从未来的迷雾中浮现出来了,她即将鲜明生活,具体可感了。

700期,那还是2000年的事情,那都是14年前的事情了。那是第一次印彩版,第一次用上铜版纸,第一次用电脑排版。这是宣传部和校报编辑部老师们努力而来的。16开的版面,夹缝中间用红字印着“热烈庆祝华南师大报出版700期”,至今我还保存着,洁白如新,光亮如昨。

后来就改版了,从16开改为8开。文章的天地和人的天地,都一下子广阔了。再后来我毕业了,收到后来的报纸,版面增加了,内容也更丰富、更鲜活,更活泼,更多样了。难以想象,她曾经是一份16开的四版小报,连报头都不是红的。大多数的文章都来自各部门处室直接发来的文件通稿。

我们用排版纸数着格子排版,用铅笔画版面,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小格子,一不小心数错了,又得用橡皮擦掉,重新数过排过。小心翼翼三校四校反复确认无误后,送去印刷厂制版,制版好了再校对——总是还会有各种错,要求越高越细致,出错的地方就会越多。用红笔圈出标题,在旁边写上“用黑体四号”,圈出一块版面——“用楷体”,圈出无数个错字,最后整个版面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和说明。

就如当初的我们无法想象现在一样,这对现在用电脑制版的校报编辑,大约也是无法想象的事。

有一次制版校对送去印刷后,又临时有变更的内容,我把大家连夜赶好的新版面送去印刷厂。印刷厂办公楼对面是一条铁路,我等待的时候站在窗边,看着火车轰隆隆向前呼啸而去。

那似乎是最后一次制16开的版面。

我知道自己其实没做过什么,但是当你身处其中见证变化的时候,总不由自主地为之骄傲自豪,仿佛它今天的成就也有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是你又不能否认,所有的成长进步都源自人的努力。至少我知道的是,老师们,伙伴们,要么在背后给予重视和支持,要么给报纸以新的生命和自由,要么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意,要么让自我与报纸共同成长,最大限度舒展开来。

我也在其中,成长,蜕变,然后遇见更好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留恋一个地方,怀念一段时光,是在留恋那个地方所有的人,怀念那段时光里所有的自己。

其实我原本只是像所有的大一新生一样,懵懵懂懂乱闯乱撞地敲开一个又一个社团的门,寻找一个可以为自己的综合测评加分的社团而已。我没想到我会在这里找到我整个大学四年的精神归宿,我心灵的家园。

我无需描绘“家”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像我一样有事没事都泡在校报办公室的话,你就一定会懂。

200期过去了,十二年过去了。我已绾起长发,是个抱着孩子,看着她伸手攀折玉兰花的母亲了。但是在我岁月洗练过、沧桑磨砺过的心灵深处,始终还有一部分是当年那个短头发的女孩:她脚蹬着球鞋,耳塞着discman,穿过在岁月轻尘中飞扬的紫荆花雨,向校报快步走去。

谨以此文,献给《华南师大报》出版900期。(作者为2002届校友,1999至2001年担任《华南师大报》记者、编辑,现任职于汕头金山中学)

作者/通讯员:杨欣欣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