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实践育人,且看华南师大“三下乡”

2018-03-06 11:38:38

“炎热盛夏,日晒雨淋,又是一年‘三下乡’,200支队伍、5000多名师生,2017年7月3日至9月2日,奔赴全国各地,走遍大江南北,足迹遍布粤黔蜀赣桂……”统一的导语,以“华南师大紫荆青年”为核心,由学校60多个团学组织骨干新媒体平台组成的团学微矩阵的“青春三下乡”栏目,一直在坚守。

2017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为主题,在深入了解服务地实际需求、对接教育帮扶重点、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组建了校级社会实践团队200支,组织了5000多名师生赴贵州、四川、江西、广西等省和广东省内的19个地市,开展了系列以精准服务、文明创建、教育关爱和美丽中国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回访基地59个、其中第三年回访的有38个,捐赠图书和各类学习资料3200余册,举办文明创建文艺汇演169场,目前服务总时间达33万小时,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以青春的名义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赴四川三台志愿服务团成员在进行留守儿童家访

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好“展翅计划——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选派大学生到广州市天河区、荔湾区、南沙区等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新建基地32家,实习见习1048人,让青年学子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为“六有”青年大学生。

 

文明创建:携手美丽中国实践

珍视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敬畏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力量,学校在今年的社会实践中将文明创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发挥学校文科专业特色优势,让大学生在走访调研中躬亲祖国大地,在实践服务中实际参与文化传播和文明创建,在红色文化之旅中实现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村庄沉淀了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践行十八大精神,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7月7日,广东省“爱家乡 查村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村落风貌、家风家训、历史遗产、人文故事,既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作为南粤青年身边最直接的爱国家乡教材,在村落普查中解读乡情。

“大学生要将个人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发展相结合,助力乡村建设,为广东实现全面小康做贡献”,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美丽乡村”志愿团队指导老师吴智刚在座谈会上表示,学院正大力推进将村庄规划与学生毕业设计甚至课程学分认定相结合。混合组队、彰显各学院学科优势,主要依托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派出17支队伍、156名师生参与“我为美丽乡村绘蓝图”南粤村庄(整治)规划志愿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参与村庄硬件整治规划,更进一步发挥人文关怀推动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文化创建。

“传承与保护传统手工艺,当代青年义不容辞!能以专业所学重拾即将失传的手艺,我们感到自豪”,正如音乐学院小伙伴朋友圈所说,音乐学院赴广东普宁“青乐”服务队深入技艺传承人老先生家中,了解历史悠久的西陇灯笼,白天观摩学习灯笼制作过程、晚上进行组织舞蹈动作排练;将舞蹈技艺、传统手工艺和岭南特色音乐相结合,在短短一周内创编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陇灯情》。

音乐学院【青•乐】普宁暑期实践队结合当地特色所编排的原创舞蹈《陇灯情》

“你好!我们来自华南师大,我们在寻找最美井冈山一角,请为我们的井冈山点赞”,朋友圈全天被刷屏了。原来是获评2016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的文学院新绎队,今年继续代表学校参与红色教育实践。他们身着红军服,背着粮食行囊,重走红军路,在泥泞的挑粮小道上聆听革命先烈的红色事迹,坚定理想信念;博物馆、烈士陵园、小井红军医院都有队员的身影,基于AR技术实践下数字化红色旅游模式探究,大学生用双手绘制井冈山革命老区的AR地图读本,期待以青年力量促进红色老区发展。

文学院团委新绎队参加红军体验日,队员们相互扶持重走红军路

“知音是一种缘分,国学是一所殿堂,而吟诵是我浅吟的旋律……”传播吟诵,如痴如醉;以声传情,以情达意;一字一音,十里春风。穿着汉服,朗朗书声,独具社团特色的勷勤吟诵社在肇庆怀集开设了吟诵课、汉服文化课、手工汉服课、古文字课等国学特色课程,带领儿童福利中心的孩子们感受国学之美,在快乐课堂中提升国学素养,从国学汲取精神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另外,立足南方沿海,毗邻粤港澳,继续在粤港澳交流活动中实现文化寻根。共同探寻中山足迹、体验工业文化,作为承办高校之一,“粤台学子中华情”创新创业交流活动为粤台学子搭建了友谊交流和共同成长的桥梁。广东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从香港、澳门到贵州;“爱我中华——两岸四地青年大汇聚”火车团,一千六百公里从韶关、北京到西安;香港大学生来粤实习计划,等等,粤港澳台青年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发现祖国大地的美好。

 

精准服务属地: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用生命影响生命,在潜移默化中共同成长。立足师范院校学科优势,服务南方基础教育,根据贫困地区教育实际,对接教育帮扶需求,针对性地组建了大批校级立项队伍,分赴省内外开展系列“智力扶贫”教育关爱活动,力争做到定位精准、识别精准和措施精准“三个精准”。

“十年来,我的辅导员、我的兼职班主任、我的师兄师姐都去过那里,今年到我接棒”,服务队员说;“十年前,那时候还没有我;我的爷爷奶奶跳过广场舞,我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很好,我的哥哥姐姐是他们的学生”,当地的孩子说。四川绵阳三台志愿服务团成立于2008年;自2008年地震后,从专业心理援助到教育关爱,不忘初心,坚持派驻队伍服务当地。从广东广州到四川绵阳、途径成都,32个小时、千里之外;十年来,服务团的总服务时长超过2000小时,共开展特色项目40余项,培训教师约500人,协助学校整理图书15000余册,设计和整理学校展览室、美术画室、体育器材室。在这3665个日日夜夜里,放不下当地孩子们的期盼,习惯了与绵阳三台的眷恋,一批又一批的华师人践行“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奔赴“仲夏之约”,立足中新小学开设暑期少年宫,让孩子们听到大山外面的声音,向村民推广健康文化、文明理念。“好好学习,好好生活。长大了,我也要考大学,也要当志愿者”,孩子的心声,也是我们的期待。

“大数据、互联网、电商传播……用知识的力量反馈社会,哪怕只能帮到一户家庭,也是有意义的”,服务队队长吴杨珮认为。校学生党员“卓越班”服务队依托学校定点扶贫村揭西县钱坑镇月翁村,在华师驻村第一书记林天飞的指导下,以月翁村经济状况和农副产品产销情况调研为重点,帮扶当地建立健全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经济和智力的精准扶贫,为农副产品营销搭建了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

“师姐,我想去华师做你真正的师妹”,服务结束,服务队员在宿舍门缝收到的一封信。精准服务当地艺考生需求,我校连续三年组队赴河源龙川第一实验学校和隆师中学,面向舞蹈、钢琴、绘画、书法和传播等志向学生开展专业艺考辅导。“三下乡”不仅集中在暑期、在龙川的短短十天,把高校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当地,专业教师到中学进行艺考技巧指导,促进青年成长发展实现“双赢”。

公共管理学院晨曦服务队进行尤克里里教学

精准服务,定制计划,各学院师生找准着力点,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建设幸福广州,关爱身心健康,心理学院以中小学新生适应为契机、开设家庭亲子工作坊和专业心理咨询工作站,教育科学学院走进特殊教育儿童福利院、培养其生活技能和阳光健康心态以融入社会;地理科学学院围绕企业考察,由专业教师带队组建若干创新创业实践调研小分队,依托暑期实现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历史文化学院的志愿讲解员活跃在广东省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科学馆,几乎整个暑假不间断;生命科学学院继续驻扎广东江门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经济与管理学院“四进社区”走进逢源,法学院与惠州各地司法所联合开展的普法宣传,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在潮汕开展的科普知识剧场汇演,绿色文明社团的水质保护检测行动……

学生党员卓越班“心湛放”实践队联合义诊活动现场

 

教育零距离:我们有“三下乡”手机工作室

今年暑期,校团委与网络教育学院共建华南师大暑期“三下乡”手机工作室,创新性地运用教育优势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将教师教育与最新的移动开发技术相结合,构建移动实践教育平台,让“互联网+”贯穿志愿服务全过程。

“感谢你们,感谢老师,感谢华南师大,大半年没见到孩子,再见是在手机屏幕上,第一次这么直观看到宝宝的表演……”,8月10日晚,贵州罗甸“关爱留守儿童·以校为家”二小营地汇报演出还没结束,当地小学班主任就收到远在湖南工作的学生家长短信。华南师大赴贵州“致远传情”志愿服务团承接的贵州罗甸留守儿童夏令营,通过手机直播,数百名留守儿童经过半个月的学习训练,不仅为现场的群众、老师同学进行了汇报,也与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们实现了爱的交流。据了解,“三下乡”队伍每天将直播课程网址发到服务地教师群和家长群,教师和家长通过手机观看孩子们所上的课程,在直播结束后进行课程评价,为服务团成员的教学提供建议。手机直播打破时空限制,让远在外地工作的学生家长通过手机终端实时观看直播课程,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实现家校有效沟通,共筑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了学生、家长与学校多方互动。

电视台对我校社会实践情况做报道

华南师大赴贵州“致远传情”志愿服务团、校社联赴梅州、勷勤吟诵社赴肇庆、音乐学院赴普宁、地理科学学院赴汕头等地开展了“文明创建”社会实践网络直播课程。此次总共直播50天,内容涵括:绘画创作、话剧表演、音乐启蒙、民族舞蹈启蒙、科学实验、手工制作、体育教学等近百节兴趣爱好和通识课程,以及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文化快闪等文明创建活动。服务团成员高度重视课程设计,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反复讨论敲定主题、精心设计教案、课堂上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课后根据课程直播评价改进课程教学,力求传授给学生更多有意义的知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结合地域特色,彰显华师内涵,设计社会文化活动,如华南师大“致远传情”服务团承接贵州省罗甸县留守儿童夏令营文艺汇演、音乐学院赴普宁服务队就地编导竹笼舞等。

通过互联网的有效互动,华南师大暑期“三下乡”手机工作室实现了服务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育人零距离”。此外,借助全国领先的网络教育优势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学校构建了移动实践育人平台“薪火驿站”,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融入互联网社区,对学生实践过程实行全覆盖、全过程管理,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解决高校管理中学生在校外期间如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通过“薪火驿站”,师范专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指导服务团学以致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形成教育新风气、树立精神文明新风尚等主题进行调研和实践。

化学与环境学院赴佛山市三水芦苞镇蔡边小学服务队

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教师手机网”为继续教育提供了线上平台,此次下乡也将这份资源带给当地教师。目前,学校与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罗甸县初步达成通过手机直播技术,推进学校与贵州“校地合作”意向。当地的中小学教师将依托手机直播平台,观摩名师课堂、上传自己的课堂实录进行评价沟通,通过互联网缩小因地域而导致的学习资源差异和教育失衡,共享学习资源。

 

On call 24 h:“学校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响应团中央号召,学校自八十年代就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十几年来,学校精心策划、全面发动、注重创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长期深入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在原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模式基础上,继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标准化”建设,通过“制定团队标准、推进达标立项、强化学院作用、实现全程指导”等做法,有效推进每个社会实践项目的顺利开展,切实保障每位参与活动师生的安全。

修订《社会实践指导手册》,让每个问题都能找到出处;统一VI标识系统,整合社会资源为全部校级立项队伍配备队旗、队帽等;实现个性定制服务,以“必修+选修”模式分层分类开展系列培训,文件解读、宣传攻略、医疗常识、师范技能、活动策划和优秀队伍、往届队员经验分享会,让队伍的不同角色队员都更“有底气”地社会实践。

满屏的“三下乡”联络交流群,5000多名“三下乡”队员“校-院-级-班”四级交叉全覆盖,24小时安全责任制,他们承诺:“不管是启程还是归途,只要行走在路上,再远也将信息传达”。由学校党委牵头,学校相关部处和学院责任制,工作组全程做好队伍服务管理工作。

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坚持将学生社会实践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发挥校本师范教育、专业特色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优势,精准服务属地,参与文明创建,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产学研相结合反馈社会;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持理想,追求卓越,培养学生立志成为中国梦梦之队的一员。

作者/通讯员:李喆慧 | 来源:校团委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