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外媒 /2018-2-7 21:4
媒体报道饶宗颐先生仙逝及其与华师的渊源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王倩徐静|编辑:杨柳青
10156

2月6日凌晨,一代国学大师、艺术大家饶宗颐先生驾鹤西去,福寿终归,享年101岁。媒体纷纷发文报道缅怀并关注其与华师的渊源。

2018年02月07日《羊城晚报》A04版:一代学术巨匠,一生情牵岭南

华师

首篇甲骨文论文 发表在校刊上

饶宗颐在青年时代,曾在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任教。在华师8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出版《木铎金声》一书,由饶公题词书名。

1946年,饶宗颐任教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关于这段历史,在饶宗颐的所有介绍中都非常简略。不过,现存广东省档案馆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教职员名册”里,饶宗颐大名赫然在列。

此外,1946年6月1日创刊的《文理学报》创刊号上,有署名为“饶颐”的《殷困民国考》一文。对此,这一期的“启事”专门写道:“《殷困民国考》为研究古代史之力作,因文中甲骨文无法排印,迫得改用石印,由作者亲自誊写,弥觉珍贵。”本文罕见地以饶宗颐的手写体发表,是目前所发现的饶宗颐研究甲骨文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2013年10月4日,时任华师校长刘鸣曾赴香港拜望饶宗颐,把这篇论文送给了饶教授。

“谢谢你们,要不这篇文章我都忘了!”当饶宗颐接过1946年他发表在母校论文时,高兴地说。他嘱咐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的同事要将此文好好收藏,并特别表示说:“能保留这篇文章,非常难得。”

为庆祝母校八十周年校庆,饶宗颐专门题字“木铎金声”。“木铎”和“金声”,都是古代的乐器或乐器发出的声音。根据《论语》的记载,“木铎”成了教师的别名,木铎的木舌就可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用“木铎金声”为华南师范大学题词,可见饶老用心良苦。

(羊城晚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杨柳青)

报道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8-02/07/content_23390.htm#article


2018年02月06日“广州参考”:

饶宗颐曾先后受聘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国学大师饶宗颐于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岁。饶宗颐出生于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广东潮州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饶宗颐与广东高校也颇有渊源,他曾先后受聘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饶宗颐说,“我的学问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我感激中山大学。”

■“我的学问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

1932年,应中山大学时任校长邹鲁之邀,饶宗颐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广东通志馆设于1915年,招纳专门修纂广东通志的人才,修纂广东通志。1932年,广东省政府决议将修志的责任交给中山大学,通志馆也命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时任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兼任馆长,总理馆务。通志馆从接办到1937年几年间,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5年,饶宗颐的父亲饶鄂去世,饶宗颐承父遗志补修《潮州艺文志》。他在核心刊物《禹贡》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彼时,邹鲁创建了中大广东通志馆,委任著名学者。在通志馆主任温丹铭的举荐下,邹鲁将这位少年英才聘入馆中。他当年只有19岁。根据中大校史记载:1937年1月至4月,饶宗颐辑寄潮州集部,5月以后改主编艺文。

饶宗颐后来接受采访时说,那时地方志研究方面,北京是第一位的,中山大学是第二位的。“我的学问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我感激中山大学。”

1939年,在中大中文系教授詹安泰的举荐下,饶宗颐被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当时广州已为日军占领,中山大学被迫迁往云南澄江。饶宗颐决心前往云南,不料途中染上疟疾,滞留香港。

■手写论文发表在华师学报上

1946年,饶宗颐任教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其时院长为罗香林。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为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在广东省档案馆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教职员名册”里,饶宗颐大名赫然在列。此外,1946年6月1日创刊的《文理学报》创刊号上,有署名为“饶颐”的《殷困民国考》一文。对此,这一时期的“启事”专门写道:“《殷困民国考》为研究古代史之力作,因文中甲骨文无法排印,迫得改用石印,由作者亲自誊写,弥足珍贵。”本文罕见地以饶宗颐的手写体发表,此前学界关注不多。《殷困民国考》根据《山海经》、甲骨金文和《墨子》等史料,考证《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困民国》,对罗振玉、王国维等甲骨学名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不同观点,是饶宗颐运用考据学研究甲骨文的典范之作。文末有“廿八年初稿,卅三年春易稿于桂林,卅五年夏重录于广州光孝寺”,则此文从撰写初稿到最终发表,共经历七年,既是饶宗颐抗战期间辗转三地的见证,又是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其时迁址光孝寺的一个明证。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举行80周年校庆。在筹写叙述华师80年历史的书籍 《木铎金声》过程中,作者们发现了饶宗颐的这篇论文。当年10月4日,时任校长刘鸣、校党委副书记王左丹带队赴香港拜望饶宗颐教授。当高龄96岁的饶宗颐先生看到自己早年手稿时,喜出望外,欣然为新书题写了书名。

也是在这次拜望时,饶宗颐深情追忆了与罗香林院长多年的交谊,谈及他在当年创刊的《文理学报》上刊发的手写体论文,并回忆了与冼玉清、罗倬汉、朱倓等教授共事的情形,表达了对母校80周年校庆的祝贺。

■获颁中山大学“陈寅恪奖”

1979年,中山大学召开中国古文字研究会,饶宗颐作为首位境外学者与会。第二年,饶宗颐在中文系教授曾宪通陪伴下到全国作学术考察,走了11个省市,参观33个博物馆,先后合著出版《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楚帛书》等考古著作。

20世纪80年代起,饶宗颐先生多次重返中山大学,与中山大学曾宪通等教授开展合作研究,并受聘为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成为中山大学首位名誉教授。中大校园不少建筑都留下了饶宗颐的墨宝:“永芳堂”“郁文堂”“陈寅恪故居”还有在化学学院丰盛堂内手书“芙蕖自洁、兰若自芳”。

2014年,中山大学为饶宗颐教授颁发为其特设的“陈寅恪奖”。时任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教授表示,陈寅恪先生是学人共仰的学术大师,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他在中山大学康乐园执教20年,始终秉持守护民族文化、维系学术命脉的坚定信念,以“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己任,其学术信念已深深镌刻于中山大学的精神之中。

2015年,中山大学挂牌成立饶宗颐研究院,旨在整合海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打造一个兼具国际性、权威性的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鼓励海内外学者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入钻研饶宗颐的论著和艺术作品。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徐静 通讯员李宇红、杨柳青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程依伦

http://www.gzcankao.com/news/wx/detail?newsi=129496&time=1517990408185&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