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报》创刊60周年纪念:

叙当年情谊,话未来发展

2014-09-01 15:21:50
华南师大报

12月21日上午,《华南师大报》创刊60周年纪念活动在石牌校区举行,历任主编、指导老师和历届学生记者共100多人济济一堂,观看校报创刊60年发展纪录片,回忆他们与校报共同见证学校今夕发展及当年编辑部的故事,对校报发展提出了期许和设想。

见证学校今昔发展

《华南师大报》的历史,始于1953年2月7日创刊的《华南师院》,是学校机关报,以手排铅字见证学校办学发展;改革开放后,为学校改革发展鼓与呼;1998年,获批国家出版刊号;2000年后,扩为对开四版,逐步实行全彩印刷,在自媒体、全媒体时代实现报网融合或分流,编撰出版系列大学文化产品,2008年至今连续三届获广东高校优秀校报一等奖。

“当时和工人一起印刷,满手都是黑乎乎的。不是一两天,而是好几天都要这样。”曾于1985年至2000年期间担任校报主编的冯鸿清回忆。1985年,冯鸿清从部队转业到华师,在校报一干就是15年。当时条件比较简陋,校报的排版和印刷都需要编辑亲自上阵。通过冯鸿清等人的努力,校报从原来的“小报”逐渐壮大起来。

“在风华正茂时,我把青春献给了校报。”1986年至2001年期间任校报编辑的邹成钰感叹道。15年间,邹成钰经历了校报的数次改变。他回忆,过去都是把字一个个剪出来再贴好,然后骑单车送去南方日报社排版校对,直到后来有了电脑。“这段经历弥足珍贵,值得我们不断重温。”1985年至1989年期间任校报编辑的汤贞敏说。

“培养人才的黄埔军校”

对学生记者来说,校报对他们的生活和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因此而改变。中文系89级的张文峰表示,除了手把手教导他们采写校园新闻以外,编辑部老师还常教导他们怎么为人处事。

中文系84级的练学华回忆道,当时他通过校报认识了一些《南方日报》的编辑、记者,促成了他日后进入《南方日报》工作。对此,在1982年至1986年间任校报编辑的林利藩看来,校报是“培养人才的黄埔军校”。

历史系90级的车小真说:“在这里,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她认为,老师们言传身教,传递了敬业奉献的精神,为她打上了校报的烙印。心理系91级的王穗苹认为,她在工作中思想表达、待人接物、带领团队的能力,都是在学生时代锻炼出来的。

建言校报的未来

在60周年的新起点上,校报该如何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大家认为,作为一张承载和延续一所大学文化的新闻纸,高校校报需要始终坚持对文化品味的追求。

练学华指出,面对现代媒体的发展大趋势,校报要向全媒体方向发展。张文峰则建议,校报可以尝试“国际化”。冯鸿清建议,校报应继续坚持多人办报,发动群众,加强针对性。朱玉尊认为,校报应回归学术性、人文性、文献性,既要考虑到时尚,又要保留自己的思想。

座谈结束后,师生参观了《华南师大报》创刊60周年历史图片展,重温校报创刊60年的历程。

作者/通讯员:胡载舟 杨婧 | 来源:未知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