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广州日报》A07版: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共同撑起广州未来

2017-01-18 09:28:44

学习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广州市社科理论界为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把脉开方

广州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日前在穗召开。来自广州地区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市宣传系统负责人以及区县党委宣传部的负责人60余人参加研讨,把脉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谋划新一轮发展战略。

在“超级城市”蓝图中,未来的经济社会要走何种道路?未来的民生事业又朝何处发展?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白国强展望,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匹配成长,将共同撑起广州未来;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岳经纶认为,必须树立人民本位、关怀弱势、社会包容的三种思维,以民生事业推动社会建设全面上水平。

学者们指出,在孕育经济民生事业的土壤之上,全面从严治党与坚定文化自信犹如阳光雨露,将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道岚

 

关键词:创新

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事关“超级城市”大局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 丁旭光)

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回应了中央和省的期望,突出了创新意识、体现了创新发展,在新起点上谋求新突破,必将把广州的发展推向新高度、新境界。

一、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有比较优势

目前,广州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广州自有所长,也有长足进展。

作为华南地区创新中心和科教中心,广州科教资源丰富,聚集了全省主要的科技资源,有很强的人才储备。广州市场化程度高,要素市场活跃,技术转化能力很强。广州一直有开放、创新、包容共享的文化基因,商业模式创新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二、确立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新路径

推动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打破路径依赖,强化价值创新引领,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第一,培育引进壮大更多创新主体。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8000家,科技创新企业达20万家,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这样一种局面。研发经费投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以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研发、转化、交易等平台和载体建设,推动承接重大科技项目、设立引进更多新型研发机构,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政产学研资协同创新联盟,促成创新主体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共生网络。

第三,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优化广州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改进产业组织方式、产业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形成创新文化环境,链接全球创新网络,努力形成对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第四,推进高层次双向开放式创新。配置全球创新资源,人才是根基,并联串联全球创新人才是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路径。高度重视培养、引进专业化复合型国际合作人才团队。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科技创新活动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必须提升广州国际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推动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创新合作项目,争取主导性合作与高水平的合作研究。

 

关键词:整合

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战略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白国强)

实施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战略,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处理好虚拟网络与现实网络的匹配关系

在实体网络枢纽方面,一是要加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二是要加强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实施“全要素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计划。三是要加快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四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在虚拟网络方面,高标准建设国际信息网络枢纽。以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先行区为抓手,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云战略,搭建虚拟型国际化网络交易、集散、交流、合作、信息平台及空间,打通高效连接国内外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数据流的“大动脉”和新空间。

二、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联结关系

建设密切连接广州至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全国大城市的高铁网络,完善广州至区域、全国及全球的交通中转衔接网络,拓展连接印度洋、太平洋周边及至非洲、欧洲、美洲等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空网络和国内大中城市的航空网络,拓展连接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的国际航运物流网络,整体提升广州与市内外、国内外的连接能力。

三、处理好面上和重点的主次关系

既要建设涵盖全市范围的“一江两岸三带”及多点支撑体系,又要重点推动南沙副中心的建设。立足广州“山城田海”及珠江“一江两岸多点支撑”的空间结构,加强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活、生产、生态三大空间的系统优化整合,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同时,进一步深化穗港澳合作,加快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设。

四、处理好基础与建构的互促关系

要围绕枢纽建设加密拓展连接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公共交通、信息、创新、人才、服务、合作交流等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更快速方便推动要素流的集聚扩散。推动更高水平的国际服务、更多的枢纽型网络企业的建构,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实现基础与建构的互促共进。积极降低投资创业创新成本,着力在航空航运、网络信息、研发创新、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会展会议、总部经济等领域,大力吸纳一批国际化枢纽型网络企业、功能性机构和国际组织落户广州发展。

 

关键词:网络

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品质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王世福)

实施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要着力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整合提升。

一、宏观层面的区域战略整合提升

广州迈向世界级城市战略仍将在广佛同城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目前,广佛共同发展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服务内圈层,即广州中心城区和佛山中心城区,以及以先进制造业集聚的产业外圈层,道路网结构以及正在加速建设的轨道网结构更紧密地形成了一体化高密度的城市化建成区。

广佛同城已经历了广州外溢、广佛联动阶段,有条件并有必要以广佛协同一体的区域创新战略整合来提升这个2000万人口规模等级的超级城市,塑造全新的珠三角世界级湾区的枢纽城市,实现更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市场开拓能力。

二、中观层面的城市结构优化升级

广州的城市结构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区,以越秀、荔湾和天河海珠城市中心为强核,并沿珠江继续向东延展。作为服务千万人口规模的区域中心和竞争更高能级的超级枢纽城市,适时实施结构优化升级,走向多中心网络格局,是必须谋划的。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驱动,以更强的功能和形态创新,在湾区的核心区位建设南沙新区,既实现了广州由河港城市迈向真正的海港城市的战略升级目标,更是广州承载更高的国家乃至全球职能使命的战略远景空间。

三、微观层面的城市空间品质更新

一江两岸三带的精品化战略代表着广州进一步以城市空间品质为目标的规划建设战略,广州作为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围绕母亲河珠江塑造世界级滨水城市环境,如何结合深厚的“CANTON文化”拓展新型国际交流和国际商贸,如何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实现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广州城市意象传播,是一个广州再塑辉煌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

城市治理方面,广州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更新局。城市更新反映城市的内在价值,更关注建成环境的社会进程以及相应的制度转型,强调建成环境改善的同时,注重公平,倡导社会认同,并不断实现社区共同体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进步过程。

 

关键词:民生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广州民生社会事业全面上水平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岳经纶)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其建设要全面上水平,自然也包括民生社会事业建设要上水平。在“十二五”时期,广州民生社会事业有新进步。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约76%。城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人均增长89.41%,新增和筹集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6.68万套,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服务和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迅速。

要实现民生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树立起三种思维:人民本位思维、关怀弱势思维以及社会包容思维。

树立人民本位思维,就是要在各项公共及社会政策决策中把人民及其需要摆在第一位,把满足人民的需要、提升人民的福祉作为政府施政和政策决策的最高价值,杜绝一切以发展之名行害民之实的政策选择,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树立关怀弱势思维,就是要在各项公共及社会政策决策中改变过往过度关注经济理性的思维偏向,转变不当的精英思维,树立亲贫(pro—poor)思维,把弱势群体的获得感放在最高议程,让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鼓励强者为弱者买单,重视对不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项目的投资,让弱势群体能够有尊严地维护和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一个社会对弱者的态度,决定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树立关怀弱势思维,就是要回应这些人群的实际生活问题,保障他们的基本民生,维护他们的社会权益。这也就是所谓的“底线思维”、“底线公平”。

树立社会包容思维,就是要在各项公共及社会政策决策中摒弃社会排斥的理念,努力消除户籍身份、职业身份、性别身份、本地与外地身份等因素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减少社会保障中的制度分割和碎片化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农村人口的市民化,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实现社会融合。

 

关键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魅力独具的岭南文化示范区

(番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覃海深)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和“传承岭南文化、延续羊城脉络、留住广州记忆”,立意深远,有高度、广度和力度,作为宣传文化干部,我们备受鼓舞。

我们将切实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重点挖掘番禺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擦亮一系列文化品牌,努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示范区。

一、进一步擦亮番禺名人文化品牌

第一,深入挖掘、整理各类文化名人的史料。要深入挖掘、搜集屈大均、陈澧、岭南画派“两高一陈”、广东音乐“何氏三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及麦华三、关良、黄啸侠等一系列文化名人史料,加强学术研究,编辑出版有关文集。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番禺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力度。第二,建设一批文化名人场馆。利用番禺现有的各类文化场馆,依托番禺广场、正在建设的区图书新馆,以及各镇街现有的文体中心、文化展馆等场所,开辟建设“番禺文化名人雕像公园”、“番禺文化系列名人馆”,加快“岭南画派两高艺术纪念馆”、麦华三纪念馆、黄啸侠纪念馆等场馆建设。第三,利用文化名人效应继续举办好名人文化活动,彰显番禺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进一步擦亮番禺民俗文化品牌

第一,进一步擦亮“中国飘色文化之乡(沙湾)”、“广东音乐之乡(沙湾)”、“中国鳌鱼舞艺术之乡(石碁沙涌村)”、“中国龙狮文化之乡(钟村)”、“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石楼)”、“中国岭南文化艺术之乡(南村)”、“中国乞巧艺术之乡(化龙)”等七大民俗文化品牌。第二,进一步做好各类文物修缮等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第三,进一步繁荣各类传统文艺创作。要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及扶持工作。

三、进一步擦亮番禺文化活动品牌

一是按照“一镇街一品牌”、“一村居一特色”的思路,办好广场文化活动。组织策划好“我们的节日”、春节系列活动等。二是重点扶持粤曲“私伙局”、醒狮、鳌鱼舞、飘色、乞巧节等番禺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壮大。认真组织举办好星海艺术节、番禺民俗文化节,“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三是继续争取承办广东省私伙局大赛等省、市大型文化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各类优秀的岭南民俗文化。

 

关键词:党建

全面从严治党,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金龙)

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完成这一目标、任务的关键在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党的良好形象,提升党的领导权威与领导水平,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广州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广州的发展前景已展示在世人面前,实现奋斗目标、完成发展任务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支干部队伍要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为此,广州应坚持把党性教育、党性修养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突出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应注重在干事创业中培养考察选拔干部,让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奋发有为、锐意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广州要着手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原则,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的,是保持中国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逻辑必然。清正廉洁政治本色的丧失,意味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丧失。同时,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才能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升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广州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制,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净化领导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惩治腐败,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扎紧制度笼子,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以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报道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7-01/18/content_9_1.htm

作者/通讯员:何道岚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