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传递了33年的“红帽子”

2014-09-08 10:04:04
岁月钩沉

一张简单的工作卡,一顶红色的鸭舌帽,这是“大学生之家”志愿者统一造型。几乎每位华师学子都有这样的经历:下课铃响后,赶到各个饭堂集合,分好工,有的负责回收剩饭剩菜,有的擦桌子,有的清理垃圾……他们忙碌在各大食堂,为师生们提供了方便,也为校园增添了一道充满人情味的风景线。

他们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红帽子”。 

始于上世纪80年代

80年代初,“大学生之家”活动由校学生会生活部组织学生参与。当时,学校膳委会不定期举行学生体验活动,让这群“红帽子”可以全程参与饭堂工作。生活部在公告栏里邀请各院系学生来体验,从中挑选8到10名同学,让他们与饭堂工作人员合作买菜、洗菜、做饭菜,然后去特定窗口卖饭菜。他们曾因为缺乏经验而手忙脚乱,饭菜分得不均匀,甚至打错卡。当学生看到打饭的都是熟悉的同学时,即使分到的饭菜份量少了,也常常一笑而过。

“这个活动是我们自负盈亏的。结算时,能收回成本的同学会高兴得跳起来,亏本的同学就觉得不好意思了。不过大多时候都收不回成本的。我们主要是想通过这样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到饭堂工作人员的辛苦。”饮食服务中心主任刘宪堂笑着说。

“红帽子”维持秩序也很在行。“人多的时候,卖饭的窗口排成一条条长龙,有同学执勤,秩序整然,不必再如打架般去挤去抢,好!”一位同学曾在1989年12月的《膳委会通讯》赞叹“红帽子”的功劳。

“红帽子”热心服务暖人心

80年代,饭堂的地板是用水磨石铺设的,比较粗糙,很容易藏污纳垢,搞卫生时要拉着大水管,撒上洗衣粉、洗洁精。有一次一位同学正在扫地板,因为地板太滑,一不小心摔倒了,他笑着站起来拍拍屁股继续劳动。有时,一些女生还带来别出心裁的“惊喜”。1996年,数学系女生们就用彩纸折一些小饰品来装饰饭堂,还在校外小山坡上采摘各色野花和鲜绿的叶子,插在矿泉水瓶里,一束束的花摆在饭桌上,既养眼也养心,让同学们大赞“温馨”。

“这里有数学系的免费凉茶、糖水为我们解暑,外语系的点歌台给我们的用餐增加气氛,政法系主办了师生同乐的‘同在星空下’晚会把大学生之家活动推向高潮”,1991年学二膳委会徐宝珍在《膳委会通讯》上写道。

坚持了33年的品牌

“且不说服务周到,也不说师傅们的体贴入微,只那穿梭不息的人群里值班同学维持秩序时的认真神态,就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文明场所。”体育系99级张相兵曾对“红帽子”赞赏有加。此外,外校的一些领导到校参观时,看到同学在食堂服务,对华师学生都称赞有加。

如今,华师是为数不多的保持“大学生之家”传统的广东高校。在延续服务精神的同时,“红帽子”活动形式也更多样化。现在,校学生会生活部每学期都以学院为单位进行任务分配。在食堂门口,我们可见到每个轮值学院的海报,还设置一些如“你画我猜”、“我爱猜歌名”之类的游戏,让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还有一些学院带来歌舞现场表演,引来许多同学驻足观看。“吃饭时能玩玩游戏、看看表演,对紧张的学习是一种放松。”一位同学说。

至今,“红帽子”在华师校园里已走过33个年头。尽管活动形式、管理方式在改变,但不变的是志愿服务精神。就像它的心形标志一样,同学们在用心呵护我们的食堂,我们共同的家。

作者/通讯员:凌江婵 王颖文 | 来源:未知 | 编辑:华师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