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热爱校报 办好校报

2014-10-28 15:44:36
校报创刊60年

11月30日,我回来参加80周年校庆,华南师大沧桑历史让人难忘。实际上,《华南师大报》就是华南师大的“史记”,忠实地记录学校的历程。过去要找华南师大的历史资料,其它地方不一定找得到,但在校报上会有报道。这就是校报的贡献。《华南师大报》刚开始时虽然很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锻炼了每一位老师和学生记者。很多人都已成为优秀人才,例如王穗苹成为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练学华现已是《南方日报》首席编辑……这些成绩都是令人非常骄傲的。

我在《华南师大报》工作了15年。我是1965年从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之后就到了部队当秘书,在野战部队专做新闻干事。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我就跟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王牌军队之一42军,做随军记者,随时准备为国家献出生命。后来有人问我,你从部队转业后,为什么不留在文化机构工作,而是到华师来办一个小小的校报?我觉得这是一种热爱新闻事业的情结,15年来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工作。

我们办报,最早就在学校印刷厂(现石牌校区南区运动场)印刷、排版。几个编辑一起用铅字一个一个来排版。满手都黑乎乎的,几天下来都这样干。如果没有对新闻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

过去,我们是“群众”办报。刚开始时,校报只有我一个人办,怎么办得了?这逼着我们一定要发动师生,实际上这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大胆放手,让他们去锻炼,不要给他们设置条条框框。要锻炼就要放手,让他们成长。校报是一个熔炉,能够锻炼人。从表面上看来,校报记者通过在校报的锻炼,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和新闻的认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记者的分析能力。自己有思考,有分析能力,我认为这个是很重要的。

当时编辑、学生、教工这三条线都很平衡,所以一定要走群众办报这条路,今天这条路就走得更加好。现在校报的面貌大大改变了,一个是校报形式上的变化,人员的结构也不同了;另一个是现在校报的深度报道和深度策划,做得很好。

校报要办出特色,同时也要开展自我批评,这有利于校报的未来发展得更好。希望校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冯鸿清,1986年-2000年任编辑、主编)

作者/通讯员:冯鸿清 | 来源:未知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