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展:美丽华师的见证者

2015-01-14 15:33:37
岁月钩沉秋菊展

每年11月下旬,华师小型秋菊展总会与大家如约见面。据了解,2014年是菊花培植最成功的一年,共培育80多盆,展出大立菊47盆,其他艺菊38盆,最大的大立菊12圈,花朵数达469朵。

坚持办展30年

园林中心主任黄健锋介绍,大立菊是一种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独具观赏性的花卉。菊花的枝条比较柔软,有利于扎作造型,因此大立菊一直是学校秋菊展的主角。

1984年,学校首次参加秋菊展。“广州被誉为‘花城’,我们要展示花城的魅力,当时从省到市都非常重视秋菊展。”黄健锋说,“举办秋菊展不仅仅是想美化校园,还希望以此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一直参与在广州文化公园、原省高教局、原天河区府到天河公园的秋菊展。

1996-1997年度,我校获得广州地区“优秀花园式单位”,至今一直保持着这个称号。“获得这个称号,秋菊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个称号,促使我们坚持每年举办秋菊展。”黄健锋说。

刚开始参展时,各高校间会互相学习,交流栽培方法。然而,从2000年开始,很多高校都停止举办秋菊展了,主要是由于资金投入大、栽培技术要求高、工艺人才不足等原因。据了解,华师是目前广东唯一一所坚持举办秋菊展的高校。

花圃四迁,秋菊展不变

秋菊展种苗须经过育苗、浇水和施肥、梳摘分枝和整形、病虫害防治及扎作造型五个阶段。

很多人都不知,花圃的管理是菊花培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培育花卉的花圃,也经过四度变迁。从华师附小的西面与中区7栋东面之间的小道进去,一直走到中区32栋东面,便是现在花圃的地点。最初,花圃设在现今的西区田径场。由于学校规划用地所需,花圃迁到如今的体育教学楼,后又迁到沁园正对面的中心公园拱桥东面草地上。此后,学校在花圃的位置建造一个中心公园,因此花圃又被迁到如今的所在位置。

“原本花圃是石牌村的一个鱼塘,后来学校征地,把它规划成花卉的培植基地。”黄健锋说,“这个地方阳光比较充足,而且是新地,病虫害相对少一点。”在花圃中,有一片废置的空地。黄健锋透露,这是因为很多建筑余料塞进了鱼塘,导致土壤、植被不适合种植植物,只能用作栽培盆花用地。“尽管花圃地点变迁那么多次,菊花的生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它的种苗的培育之地依旧还在!”黄健锋说。

传承的不仅是手艺,更是情感

在上个世纪50年代,老师傅陈就对栽花情有独钟,一直从事校园绿化的工作。被称为“花王”的陈就继承父亲的爱花情结,为学校栽花技术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郑师傅从1999年来华师园林中心,一直在摸索着菊花技艺。每天面对着菊花,培育花卉,特别是培育菊花已成为他的日常工作。在喷水池旁边,摆放着一盆“荷花”状的盆栽,这是他几年来的创新成果。

几年前,郑师傅上网学习盆栽形状技术时,无意中发现这种造型。于是郑师傅连忙找人烧铁圈、学习绕枝技术。第一年培植时,一朵花瓣谢了,导致整盘花不能摆出来,“当时挺心痛的”,一年的功夫就白费了。

近年来,华师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难。“有些学徒学两三年就离开,老员工逐渐退休,掌握这门手艺的人真的很少了。”黄健锋透露。“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做这种工作,”郑师傅说,如果有人愿帮忙记录,希望把手艺通过文字传承下去。

黄健锋说,秋菊展代代相传的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份传承,一种文化的传承。去年,园林中心向教职员工发放了800多份问卷,调查显示:差不多90%的教职员工希望继续举办秋菊展。

现在,花圃基地不是“闭门造车”的地方,不少生科院师生来这里采集标本,不少摄影爱好者也前来照相参观。“秋菊展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发挥它作为华师大品牌的社会效益是园林中心的期望。”黄健锋说,“未来,希望能和生科院进行更多的合作,发挥花圃基地的教学实践功能。”

作者/通讯员:黄静仪 观芝伊 姚懿玲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