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南方都市报: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 思政课教学不能只讲故事

2019-11-01 10:05:57

陈金龙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对于56岁的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来说,每晚走1万步,是他在繁忙的行政和教研工作之余,难得的放松时间。脚步不停,思维不停。许多学术文章的框架,就在这个过程中搭建起来。

而作为一名教龄32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他对“育人”这个主题同样思考得深。成立7年的华师马院,在他的带领下,于今年7月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颁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陈金龙当选为79人之一。

身为马克思主义真正信奉者和资深的中共党史研究者,陈金龙不失尖锐地指出,有的思政课堂看起来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却是“雨过地皮湿”,学生难以真正受益,思想困惑并没有解决。他更希望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以理服人”,用精准透彻的理论讲解来回应学生所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直面他们的思想困惑。

谈及爱国,陈金龙说,爱国就像爱家一样,是一种很朴素的感情。他的同事告诉南都记者,陈金龙院长为人和蔼、亲切,从不说教。他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学科坚守,默默诠释着“爱国”二字。

钟情马克思主义理论

如今,陈金龙已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界的代表人物,是该领域仅有的几位“长江学者”之一。回首来时路,在时势与偶然间,个人兴趣是一贯的指引。

1963年,陈金龙出生于湖南益阳农村。中学时代,国家开始改革开放,陈金龙虽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但也憧憬着“读书改变命运”。1981年高考,他不负众望,一举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了全村第一个本科生。为何第一志愿填报政治?陈金龙说,他只是觉得政治学在文科专业中显得更有意思,包含哲学、经济学的很多“道理”。

那一年湖南师大全校仅招收约1000名新生,进了大学,陈金龙接受的是政治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的广博教育,也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典。

一部《共产党宣言》,至今让他觉得振聋发聩,其中不仅阐释了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更透出了这位前辈学人的精神气质。

陈金龙说:“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追求真理,对我们这些研究者触动很大。”提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常人往往以为晦涩、枯燥,陈金龙沉浸其中,倒觉得如鱼得水,“真正深入进去,你就能够看到一些现象,能够前后左右地连接起来,很有意思。”

本科毕业时,陈金龙原本可以接受分配直接工作,他却报考了本系中共党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希望自己在科研道路上有更高的起点。

1987年硕士毕业后,陈金龙顺利留校任教。1993年获评副教授,次年调入华南师范大学,35岁时即升任教授。那是经商从政的火热年代,陈金龙不为所动,“我觉得在高校不需要靠别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就可以生存下来,人格上比较独立,挺好的。”

其后,一些对应着高薪行业的学科在高校内部崛起,中共党史学科却被边缘化甚至被误解,有不少学者陆续离场或转向。陈金龙依然不觉得做这种案头研究有什么“清冷落寞”。他说,“每个专业都有它的一些特点,也不怎么好比较,重在坚守。”

他确实做到了。30多年来,尽管中间攻读了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在研究方向上有所拓展,但并未离开中共党史的“本业”,一直努力寻找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谈到这一点,他流露出由衷的骄傲。

对历史的研究,还让他坚定了“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事非经过不知难。”陈金龙感慨说,“中国共产党在将近100年奋斗历程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个过程确实充满了艰辛;能把这么大的国家治理好,在国际上展现大国地位,表现出了极高的执政能力。”

开辟中共党史研究新路径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难在开疆辟壤。特别是对陈金龙所在的研究领域,原始材料并非全然开放,有些课题很难推进。想要突破前人路径、引领研究方向,必须做个有心人,勤于积累和思考。

2005年,从中大历史系博士毕业之后,陈金龙更有意识地将史学方法运用于现实观照。有一次,他观摩其他老师讲授五四运动,习惯性思考如何围绕这一课题展开研究。陈金龙知道,国内对于五四运动本身已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几十年来,各方对于五四运动的评价和纪念,同样构成了历史,并且留下了不少相关史料。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涉足。

他没有放过这一灵光闪现的时刻,很快查找文献资料,越读越觉得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不仅仅是对于五四运动的纪念,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重大纪念活动背后,都蕴含着值得解读的大量信息。陈金龙介绍:“纪念活动有多方面的功能。既可以强化对历史的记忆,又能通过展现一个政党对待历史的态度来塑造政党形象,更会在纪念活动的过程中,凝聚各方力量、协调国际关系、表达现实主张……在很大程度上,纪念活动的取向,反映着一个政党的发展程度。”研究中共纪念活动史,正是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中共党史。

2011年,在已经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的基础上,陈金龙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研究”成功申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15年,他主持的“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获批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7年,集结了陈金龙多年研究心力的专著《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出版时被纳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成为当年度代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准的40余种书目之一。

在他的启发和带动下,中共纪念活动史研究渐成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方向,许多新生力量被吸引加入,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学术声量。

计划开新课为大学生解惑

学术研究之外,陈金龙还是一名教龄32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2012年底至今,一直担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在他看来,向社会各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同样是当代学术研究者应尽的职责。即便在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之后,陈金龙依然到基层宣讲,回应现实问题;每周4节的本科生思政课,更是雷打不动。

新一轮高校思政课改革之后,涌现了不少“网红教师”。陈金龙笑称,或许是性格使然,他在上课时并不喜欢讲故事、讲段子,算不上“通俗易懂”。

他说:“我觉得现在不缺少娱乐,但缺少深刻的学理分析。特别是到了大学阶段,如果还在讲故事、不去培养理论思维,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今年1月,《人民日报》刊发了他的一篇短文,《提高教学实效须坚持“内容为王”》,为过度强调“形式”的高校思政课改革纠偏,得到了众多同行的赞同。

这些主张被如数落实到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教研室将思政教材的内容转化为专题,形成集体教案,将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实践变为单独的课程。此外,陈金龙正准备针对广东高校开设一门新课,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为当今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答疑解惑。

3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门谈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教师代表参会的陈金龙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因为这些学生是以后的建设者、接班人;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是旁观者,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对“60后”的陈金龙来说,爱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朴素感情,对生活在“富媒体”时代的“90后”、“00后”们来说,更需要为人师长者加以必要的引导。

下一步,陈金龙想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术,静心做更多系统化的研究,比如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流变、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同时,还要关注当下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时解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他说,学者唯有不懈创新、执意坚守,才能走得更远。

报道链接:https://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9-10/30/content_44784.htm#article

作者/通讯员:侯婧婧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