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斩获6奖

2017-11-21 09:10:57
高水平大学建设创新创业

11月14日至18日,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上海大学举行。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上海大学承办。经过封闭评审、现场质询等环节的激烈角逐,我校学子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的佳绩,继续保持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单位资格。

 

青春新动能,挑战创未来

本届“挑战杯”竞赛以“青春新动能,挑战创未来”为主题,提出“创新、开放、协同、引领”的办赛理念。参加本届“挑战杯”大赛初赛的共有32个省(区、市)、1739所高校的28594件作品(不含港澳地区);经过层层选拔,共有303所高校的715件作品以及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11所著名港澳高校的40件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我校作为“挑战杯”竞赛发起单位,报送了6件作品参赛并全部获奖,其中化学与环境学院巫艺文、刘祖妍的作品《高性能、可再生新型锂/钠离子电池有机芳香羰基电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获全国一等奖。

终审决赛期间,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武一婷到我校参赛作品展区指导,与参赛团队亲切交流,对我校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和科技成果表示肯定。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刁振强率队出席大赛开、闭幕式,参加作品展,指导参赛工作;各参赛项目指导老师、所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和学生团队组成观摩团到沪交流学习。

团省委领导嘉宾与我校参赛作者亲切交流

 

可再生、可视化、智能化:各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个研究方向很有前景,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希望你们能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是评审专家对我校自然科学类作品《高性能、可再生新型锂/钠离子电池有机芳香羰基电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的评价,该研究旨在解决了机电极材料在有机电解液中溶解度大,导电性差以及放电电位低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改性策略,促进其产业化。项目作者巫艺文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曾荣华老师对这次挑战杯相当重视,从论文、展板到答辩,每一个细节都反复修改和演练,这次我能获得全国一等奖,离不开曾老师一直的指导和鼓励。”

参赛作品:《高性能、可再生新型锂/钠离子电池有机芳香羰基电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所获奖项:一等奖

项目成员:巫艺文、刘祖妍   

指导老师:曾荣华

高性能、可再生新型锂/钠离子

高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基于MEMS的智能心肺音诊断系统》的特点,融合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带来的心肺音可视化诊断监护系统。项目指导老师张涵表示,“我们的作品是让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就能“看见”自己心肺音的实时波形,能结合后台的机器体验自身的心肺健康和功能,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价值。”

参赛作品:《基于MEMS的智能心肺音诊断系统》  

所获奖项:二等奖

团队成员:林立、吴洁伟、林跃裕  

指导老师:张涵、钟清华、肖健

基于MEMS的智能心肺音诊断系统

王荀等同学的作品《基于沙姆定律的非弹性散射高光谱激光雷达开发及在植物三维光谱点云反演和生长状况分析的应用》则是农民的福音,采用创新测距方法,实现了光谱和空间信息的同步探测,在小型化,低成本,产业应用和创新性方面具有突出表现。项目指导老师赵光宇认为,“这个项目对于农业遥感探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民来说也是符合他们的现实利益。”

参赛作品:《基于沙姆定律的非弹性散射高光谱激光雷达开发及在植物三维光谱点云反演和生长状况分析的应用》  

所获奖项:二等奖

团队成员:王荀、李颖、李宛莎

指导老师:赵光宇、刘柳

 

让教育圆更多人的梦,支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追梦与徘徊:新生代产业工人接受继续教育状况调研——以广东省“圆梦计划”的实施为例》项目团队在指导老师卢晓中、钟景迅的指导下,通过深度调研,了解和分析新生代产业工人接受继续教育状况,查摆的问题与建议对于广东省修正‘圆梦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且可以为广东省工会、妇联、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政策提供重要的参照。

参赛作品:《追梦与徘徊:新生代产业工人接受继续教育状况调研——以广东省“圆梦计划”的实施为例》  

所获奖项:三等奖

团队成员:梁立基、李远文、张璐、陈明、贾微微、黄露露、王青华

指导老师:卢晓中、钟景迅

追梦与徘徊

《产业升级背景下谁来留住新莞人——以政府职业技能培训为视角》则聚焦广东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背景下的“新莞人”群体,认为东莞政府需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达到人力资本协同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提高社会融入度,项目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作者伍雪婷等同学对这次比赛有很深的体会,“比赛是一个开拓视野、提升自我很好的平台,这次在与其他高校学子交流和学习中,我们也是获益匪浅。”

参赛作品:《产业升级背景下谁来留住新莞人——以政府职业技能培训为视角》  所获奖项:三等奖

团队成员:伍雪婷、何俊锐、吴怡楠、滕希翼、张宗浩、李舒宇、邱建华

指导老师:彭璧玉、徐向龙、崔惠斌

产业升级背景下谁来留住新莞人

 

《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大学生家庭因素和个性因素的探讨》通过大量的文献、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以生动的故事整理形成“寒门如何出贵子”系列研究成果。心理学院谢琅等同学回顾参赛的过程,“感谢王瑞明教授等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以及整个团队一直以来的努力和陪伴,比赛过程收获的远比结果重要得多。”

参赛作品:《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大学生家庭因素和个性因素的探讨》  

所获奖项:三等奖

团队成员:谢琅、王子怡 、陈剑平 、陈淑欣 、苏镜安

指导老师:王瑞明、田良苏、刘学兰

寒门如何出贵子

 

以创新引领未来,立德树人培养卓越英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每两年举办一次,被誉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竞争最为激烈的综合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赛事自1989年创办至今,竞赛机制不断完善,全国各高校也愈发重视。各高校积极出台针对科技创新的相关文件、广泛动员师生参与、聘请专家对参赛选手进行指导,力求更好地展现项目水平和学校风采。

我校参赛师生合照

当前我校正处于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入推进、刚刚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节点。学校在“新师范”建设中主动创新,提出既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立足学术引领,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育人才培养。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我校团委协同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处、科技处、社科处、教务处等部门和各学院,从项目培育到选拔备赛系统推进,形成合力。为了更好地激发青年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原始创新的热情,促进我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生创新成果孵化,我校实施了卓越英才计划,依托学院建立了13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平台,遴选了一批拔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仅2017年就分层分类支持高水平项目93项,金种子项目74项,一般项目138项,总投入约103.2万元;从中推报对接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7项,获得立项资助36.5万,三年累计获资助项目总数(61项)和经费总额(115万元)均名列全省高校前茅;从中孵化培育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竞赛项目成果23项,有力地推动创意、创新、创业三者融合,实现对青年大学生的学术带动和创新引领。

作者/通讯员:莫梓峰 许钊钿 | 来源:校团委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