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学院举办专题学术报告

加强学术交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2017-11-16 11:53:07

为进一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化学学科发展,近日,化学与环境学院邀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学院举办了系列内容精彩、生动新颖的学术报告。

 

新能源材料专题

报告一:创制纳米配位空间-笼基金属-有机新材料(MOMs)的自组装与性能研究

11月9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苏成勇教授在化学与环境学院理1栋212会议室给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创制纳米配位空间-笼基金属-有机新材料(MOMs)的自组装与性能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化环学院副院长蔡跃鹏教授主持。苏成勇教授首先对超分子是如何自组装、精准合成以及功能化进行介绍,随后介绍了纳米自组装与微纳配位空间的创制,最后对分子笼作为光催化剂的优势进行了介绍。苏成勇教授指出分子笼可单独作为光催化剂,解决了光反应需采用两种催化剂结合的问题,且分子笼作为光催化剂在有氧和无氧下均可发生反应。苏成勇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讲解生动,为与会师生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报告会末,苏成勇教授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和广泛的交流。

苏成勇,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中山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做洪堡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与环境能源相关的配位超分子化学与材料领域的研究。迄今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JACS, Angew. Chem., Adv. Mater., Nat. Commun.、Chem. Soc. Rev. 等国际研究性和综述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学术成果被他引或评述14500次,H指数64。担任国际知名期刊《Inorg. Chem. Comm.》亚太地区主编,国际晶体学会《IUCrJ》 Co-editor,英国皇家化学会《J. Mater. Chem. A》顾委,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

报告二:Bio-inspiration - A new path to Reach Multi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11月13日,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孙子其教授在理1栋214会议室作了题为“Bio-inspiration - A new path to Reach Multifunctional Nanomaterial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化学与环境学院舒东教授主持。孙子其教授首先对生活中常见的仿生例子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随后对具有一维、二维和三维形貌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结构、组装模式进行了介绍。之后孙子其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在仿生方面的应用成果。如以鱼鳃的过滤作用为灵感,应用于水污染中的石油清洁。孙子其教授的报告内容新颖,极具启发性,获得了师生们的热烈响应,师生提问踊跃,气氛热烈。

孙子其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中南大学材料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高性能陶瓷部硕博连读,研究方向为高性能结构陶瓷,200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同时获得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基金和德国洪堡学者基金支持。2010年加入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在20102015年间独立获得澳大利亚国家奖研金、澳大利亚创新项目基金(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卧龙岗大学校长奖基金、澳大利亚优秀青年等基金支持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超导与电子研究所进行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在光电能转化方面的研究(总金额达180万澳元)。2015年起加入昆士兰科技大学。目前孙子其博士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Energy, NPG Asia Materials, Small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83篇,引用达2500次, h因子27。兼任美国金属、材料、矿物协会(TMS)能源委员会副主席、EPD/LED分部评奖委员会委员、能源委员会评奖委员会委员,Sustainable Materials & Technology杂志(Elsevier, ESCI, CiteScore = 5.22)主编,Surface Innovations(ICE Publishing, SCI, IF = 1.468)副主编,Scientific Reports (Nature Group) 和 JMST(Elsevier, SCI, IF= 2.678)杂志编委等职。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专题

报告一:蓝色经济下的水技术变革

11月10日,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水处理技术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郝晓地应邀在理1栋212会议室作了题为“蓝色经济下的水技术变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化学与环境学院江峰教授主持。郝晓地教授首先阐述了蓝色经济概念及其与绿色经济的区别。郝晓地教授指出顺应自然、敬畏生态是发展蓝色经济的全部内涵。随后他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总结水技术与蓝色经济,即以水技术为中心、调整经济运行模式并提升社会接纳程度。让大家对水质改善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最后郝晓地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结了报告。郝晓地教授的报告图文并茂,精彩纷呈。报告会后郝晓地教授就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郝晓地,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水处理技术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市政工程学科带头人兼系主任;自2010年起任国际水协(IWA)顶级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区域主编(Editor);在《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在荷兰TU Delft与TNO、法国CEMAGREF、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等单位从事合作研究7年。曾获北京市教育工委“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称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四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 ;出席过40余次境外国际学术会议,担当第3届Water Research国际会议技术组委。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项目总经费达1 000万元。

报告二:New opportunities for resource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11月13日,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袁志国教授应邀到理1栋212会议室作了题为“New opportunities for resource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的学术报告。化学与环境学院江峰教授主持了报告会。袁志国院士简单介绍传统污水资源回收的三方面内容,包括水、生物能和营养物质。然后从新的角度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主要从三个例子讲述了如何从污水中发现和利用资源:1)城市生活污水中铁盐的综合利用;2)污水中产生的游离亚硝酸强化能源回收;3)以甲烷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最后,袁志国院士指出,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可以回收或者再利用的资源还有很多,鼓励研究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条,有目的性地思考如何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发掘更多有价值的资源回收途径。袁志国院士的研究紧扣国际前沿,报告深入浅出,将高深的学术问题讲解的透彻易懂,受到与会师生一致好评。

袁志国,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ATSE)、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昆士兰大学高级水研究中心(AWMC)主任,国际水协会会士(IWA Fellow),《Water Research》区域主编,排水管理与污水处理领域全球知名专家;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包括《Nature》(2013)和《Science》(2014),引用次数超过11600次,获2015年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ATSE)Clunies Ross奖,被评为澳大利亚2015年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工程师之一,2017年获极具声望的ARC Australian Laureate Fellow。

 

作者/通讯员:黄溦 | 来源:化学与环境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