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学者、文学院教授马茂军上央视《百家讲坛》

做学问要有“新发现”

2017-02-20 11:47:30
马茂军

 

走进马茂军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一方幽静的小庭院。一株马茂军亲手种植的桂花开在院角的小池旁,散发着清淡雅致的幽香。抬头望去,书架上摆放着各种类别的书籍。房屋的顶棚缠绕着绿萝,一直蜿蜒至院墙内嵌着的木质书架,点缀绿色和生机。加之明代的石鼓和汉代的墙画作装饰,他称之为“天人合一”。

在这里,马茂军沏上一壶茶,随即与我们开谈畅聊,期间,桂花的芬芳隐隐飘来,在初冬的夜里,令人沉醉。

 

 

在《百家讲坛》为赵普翻案

11月15日12点45分,作为华师第一位做客《百家讲坛》的学者,文学院马茂军教授做客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

原来,马茂军在节目中拨开迷雾,为一个蒙冤的名相赵普作一别样的翻案文章,为全国观众提供10集《百家讲坛:大宋名相赵普》的视觉盛宴。面对着一台摄像机和一张讲桌,台下没有观众和学生,马茂军仍能在荧屏里谈笑风生。

“上节目其实很偶然,”提及与《百家讲坛》的结缘,马茂军爽朗一笑,“当时中央台找了我爱人,我开车送她去。其他的几个教授都讲完了,负责人就问还能不能推荐谁。我爱人说,‘我有个司机,他也能讲。’”于是机缘巧合之下马茂军前去试讲。

“‘蜡炬成灰泪始干’实际上是‘蜡炬成灰泪未干’。两个恋人于桑树下紧紧相拥,天快亮了即将分别,女孩子为爱情表忠心,但又很含蓄。宋小姐作为一个道士,与之作陪的只有青灯古佛,晚上念经归来,回到房间,就开始想念李商隐。思念之至,泪眼汪汪,一支蜡烛燃尽,泪水还没干。”

如此,凭借着对一首《无题》的动人阐释,马茂军获得了节目组的肯定和赞赏。就这样,一个意外的契机让马茂军和他的大宋名相赵普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讲什么内容呢?确定录制之后,马老师又开始思索这个问题。

“百家讲坛既是面对大众的,又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创新性。”马老师博士毕业后,二十年来都在研究宋代文学,对于历史也特别看重,“读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宰相传记,一个人从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宰相,他的人生智慧有多大。”

赵普是马老师比较熟悉又比较崇敬的人物,“在我看来,他既是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又是十大谋士之一。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个水平?所以赵普是很厉害的。”过去大家对他有五大恶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廉,甚至是不学无术。但是马老师通过研究发现这五大恶评都是强加在他身上的,因此决定为赵普做翻案文章。

准备讲课的过程是漫长而紧迫的,马茂军每个月要写长达两万字的讲稿,随后还要将其记下,以达到脱稿演讲的效果。在教研工作在身的情况下,他只能尽量挤出时间,做到两者兼顾。

节目前后筹备了半年,每个月马茂军都要往返京广,一次录制两个钟头,时长两集。“讲的时候不能看稿,对着墙壁讲,下面没有学生,没办法沟通和交流,但又要表情自然,像有学生一样。”

其间,马茂军观参看往期《百家讲坛》视频,从易中天等名家的讲法中不断揣摩如何设置悬念、塑造人物形象、谈笑风生等,渐渐地,他塑造出自己的风格,赢得了节目组对之“自然、创新”的好评。

 

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读书

当被问及对自己在节目上表现的满意度时,马茂军笑称:“正常发挥吧,就像在课堂上讲课那样就行。”

此次主讲《百家讲坛》,马茂军认为对他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能通过央视的平台弘扬传统文化,“以前授课的对象只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而这次面向的是全国观众,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节目,关注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马茂军认为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关键在于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为了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相对于文学史的梳理,他更重视具体作品的解读。马老师的课堂随性、自然,有学生评价其为“潇洒、诗意”。

马茂军认为,广博的视野与胸怀都从广博群书中得来。研究生入学第一堂课,马茂军便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我宁愿你们不写毕业论文,但是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多读书”,“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要寻找巨人”。

在他看来,这巨人就是书堆,书读得越多,眼界越开阔。为了监督和鞭策学生,他不但给了300多本的推荐书目,还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读书小组,让其每周提交已读书单。通过这个书单,马茂军掌握了学生读书的具况,据此为其提出建议,“有人读的方向特别窄,我就和他说你的方向得读宽一些。有人老是读小说,我就会和他强调要重经史。有人读得很慢,那我就要给他打个标记了,下次上课我就要抓他。读得多的就要表扬。”一开始,学生未能适应,但慢慢地,速度和质量便有所提高,“一开始是三天读一本,后来要求两天,最后做到一天一本。”

“读的量多了才能专。就像挖井一样,点大的孔你是挖不下去的,要一开始就挖大才能往深处挖。”马茂军认为,知识是相通的,文史哲不分家,而“学好中文要功夫在中文之外”。

他鼓励学生跨学科去听讲座、阅读,涉猎各种知识,开拓视野。“要读一千本,读千本而小天下。广博地读书才有广博的视野,有广博的视野才有广博的胸怀,只有广博的胸怀你才能干大事。”

马茂军自己每天也有六七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他说,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读书。他为自己的庭院命名为“桂苑”,他喜欢在自己的这方小天地里晒晒太阳、读读书。

在图书馆,他从来是站着读,“不能坐下来,一坐下来就读不了了,因为书太多了。” 马茂军指着他面前的书堆,笑着和记者说,“过去人们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我就一日看尽唐诗宋词。”

 

做学问要有“新发现”

1987年马茂军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乌衣中学当了两年高中老师,后来考取了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并取得了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他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唐宋八大家。

在2004年,当时已经是教授身份的马茂军却执意去读博士后。在别人看来,这都是评副教授、教授需要做的,而他却只为能有一段专门脱产做学问的时间。

在中国社科院开题时,马茂军选择了南宋词作为研究方向。结果,在返程的火车上,他转念一想,觉得前人对南宋词已经研究得很详尽,自己再做价值不大。于是他拿起电话就给导师打了过去,另一端的导师很是惊讶,说道:“昨天才开题,你今天就不做了,这怎么行?”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更换题目。

后来的两年里,马茂军老师没有去上课,相当于脱产,就专门研究南宋散文。马茂军看别人的书看的不多,就喜欢看第一手文献。“去看第一手的那些文献材料你就发现,这句话,这个材料,别人从来就没有看过”,然后他会在技术上发挥,从而得出新材料、新观点。

到答辩的那一天,他再次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拿出的已是完整的南宋散文研究资料。评委说道,“你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开题报告是南宋词研究,结果答辩的是一个南宋散文研究。”

马茂军相当于是在这个领域开天辟地,填补了过去南宋散文研究领域的空白,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研究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别人不研究的我来研究,不一定说我做的有多好,但是这个都是第一次做,填补了空白。”

他的创新得到了评委的认可,这证明了马茂军老师的转型是对的,并为他赢得了“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一职。 马茂军的答辩看似是一个“天大玩笑”,但却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后来他把做学问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你不要急,要不急不慢的。在学问当中寻求一种发现的快乐。”

马茂军还曾指导学生作品《农村宗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我们老师其实也没做多少工作,我看到他们那个选题就和他们说把这个选题改几个字,它就会很出彩。因为这个选题一定要有新意,要有时代性、应用性。”起初学生在做选题时,马茂军认为单纯研究潮州宗祠没什么新意,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宗祠。他当时就提出如果能把潮州宗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语境下的潮州宗祠如何古为今用,那就比较符合实用性、现代性了。马茂军特别点出要注意“经世致用”。

他一直强调做学问要能有所发现,正是他这样不断追求新发现、新视野的生活状态,使得他在学术水平上不断得到提升。马茂军除任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周必大研究会副会长等。今年,马茂军老师还被评选为珠江学者、被聘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特聘教授。

 

向往诗意的文人生活

马茂军不仅仅在研究上主张创新、独特,并且他对生活的追求也是要不平庸的。他尤偏爱陶渊明、苏东坡的生活方式,认为作为一个文人,生活就是要自然、诗意。

马茂军刚刚博士毕业时还很年轻,在一个8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好多年。原先他曾到过一些企业当高级顾问。在那里收入很高,一个月有9000块的收入。但他晚上离开公司,迈进华师的大门时,那种大学校园独有的宁静致远的气场,深深吸引着他。这时,他觉得身后的那些烦扰就丢在了东门外面。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觉得自己是属于校园的。尽管当时华师每月的工资是800块钱,但他仍然坚持选择了华师。他说,那才是他真正的快乐。

除了平时读书和做学问,马茂军还会约上其他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去打羽毛球、乒乓球或者下下象棋。他认为“一个病人的身体不可能有事业的”,这是他读完博士后之后身体出现状况的教训。他曾和朋友王杰做过羽毛球搭档,在比赛中获得过第二名。他不仅要求学生要打打球,他还会要求他的研究生跑步。“是硬性要求,每天都要跑,要为将来人生的成功奠定成功的基础。”

在他看来,自由是最美的事情。正如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旅游恰恰就是自由的。相比于自然风物,马茂军喜欢考古的圣地,“走遍世界才会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形成一种文化自信,眼界宽了,很多问题才能深入思考、接近真实。”在那里,他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起源和历史的进程。他基本上每年寒暑假各一次出国旅游,寒假的时候就去赤道附近,暑假就去靠近两极的那些地方。

采访的最后,马茂军老师对我们说:“我希望同学们能树立一个到处去旅游的目标,那你们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哪怕你们没买房,也要追求一种不平庸的生活。一定要有这样一种理念,你的人生才不平庸。如果别人干什么,你就跟着干什么,那你注定平庸。”

作者/通讯员:吴乐思 李津蓉 叶健雯 卢渠 陈林丹 周倩瑜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