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专业连男生都吓跑了,她却坚持了35年

2016-10-13 16:41:03
人物
编者按:

漆画人这一路仿佛是孤独的,但她却用自己的坚持走了下来。

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华南师大任漆画专业教授,80年代就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陈志强使得这个专业能够开枝散叶,教出的研究生更是成为了发展广东省漆艺创作的中坚力量。

不止如此,作为广东省漆画艺委会的一员,她与全国的漆画作者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主动承担社会工作,在阳江有了漆艺非物质文化实验基地,在广州有了稼轩琴坊漆艺研发中心。

 

▲ 陈志强老师

 

木头错落,石板层叠,一壁堆满了作画材料的木柜将漆画工作室与外界隔离开来。没踏进门槛,一股浓烈的漆香就扑鼻而来,还没来得及解下围裙的陈志强老师从画中抬起眼来,办公桌上的几个大小不一五彩缤纷的葫芦着实特别。

▲ 陈老师工作室的葫芦们

 

她说,“漆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无可取代。”漆画展常常挑在每年的三月,正值梅雨季节,当别的画都得束之高阁时,漆画却能够忍受极大的湿度而不受腐蚀,独树一帜,无可取代。

 

 

▲ 画室的工作环境

 

四个男生跑掉了,唯独她还坚持

像极了漆画这样无可取代的品格,在只有数人坚持的年代,陈志强在被老师蔡克振的一幅漆画吸引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个特殊的画种。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广州美术学院漆画专业共招录了五名学生,四男一女,由于对大漆过敏十分恐惧,四个男生都跑掉了,唯独她还坚持。是啊,选择漆画专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漆过敏!

为什么会漆过敏呢?漆是从一种呈羽状复叶的落叶乔木,即漆树身上分泌出来的一种乳灰色液体。加入颜料,就变成了各种可以涂刷的色漆。漆过敏实质上就是就漆中毒,漆毒在接触漆的第二天手臂上就会出现小红点,微微发痒。如果不加防治,几天后红斑就会遍布整条手臂,甚至身上和面部都会肿胀红斑,奇痒难耐。

“刚脱了皮,昨天还有。只有万分之一的人不会过敏!”陈志强回想起第一年寒假,将眼睛眯成一条细缝笑着说,“我第一次就是猪头,大半个月,眼睛是很小,粉红色半透明。很痒很想挠。”害怕过年回家父母见到自己担心,她才去吊了三天的盐水。

为了克服对漆过敏的恐惧,她总对自己暗示,“每脱一次皮就想着免费做了一次深层焕肤,这样以后再过敏就不会太难过了。”试问多少人能够有这样苦中作乐的精神,有多少爱美的女孩可以为了专业这样牺牲?

 

▲ 陈老师的双手

 

接受采访时,陈志强身边的研究生们也撸起袖口露出了发红的双臂,看到自己的学生过敏,她却流露出了怜惜的目光,但她知道,如果学生不亲身体验,就不会对这种媒材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特殊的感情,正如彼时的她,“这一关非常重要,已经淘汰掉许多人了。也不是个坏事情。”

 

创作一幅漆画,常常要一年半载

说起漆,漆棺、漆盒、漆衣箱,中国有着几千年使用漆的悠久历史,漆艺也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漆画却是从器物上脱离而形成的当代画坛的新画种。为了让漆画由越南的磨漆画回归到民族,一代漆画人将漆画广泛地定义为一切漆性物质的作画,使得漆画成为中国传统漆艺的新发展,中国民族绘画的新创造。漆画的技法丰富多采,依据其技法不同,漆画又可分成变涂、堆塑、磨绘、刻填、镶嵌、描绘、罩染、髹凃等八种。

▲ 陈老师在制作漆画

 

漆画技艺的打磨时光是枯燥而漫长的,年轻时候的她曾到福州学习漆画工艺,由于地方饮食清淡,只有清粥。所以她常常不能果腹。“半个小时就饿了。在外面的店铺吃花生糖,那时候馋,想吃盖也盖不住,所以学习漆画时,感觉一个就是饿。另外一个就是老师都非常好。”陈志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刻苦,而当她回想起来那一段磨砺的时光,也是只记得花生糖的甜,和师长的关爱有加。

“创作一副漆画需要两三个月,一年半载也很常见,漆画的创作流程繁复,特别是创作过程中要经过数次大量劳动量的打磨,一层一层地镶嵌,一层一层地磨平。”陈志强画金菠萝时,光是做菠萝树起皱的工艺就等了半年,金箔片也都贴了300块。无限的探索与创新,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到尝试以宏观的眼光看世界,再回归到花草植物的关注,陈志强始终在感悟生活后将自己置身于画作之中埋头苦干着。

▲ 《元宵节》(1981)

 

1981年创作的《元宵节》,她用漆画技法来表现节日的热闹喜庆和人物的光彩照人,在作品三大块的黑白之间,用金色银色和朱漆点缀,使得整个画面斑斓沉着,研磨生辉。

▲ 《岭南絮语·睡莲》(2001)

 

▼ 《岭南絮语·菠萝》(2000)
▲ 《岭南絮语·木瓜》(2000)

 

 ▼ 《岭南絮语·吉》(2000)
▲ 《岭南絮语·金鱼》(2000)

 

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醉心于岭南风情和追求文化意味的陈志强,曾几年间多次造访广州荔湾博物馆,创造出《岭南絮语系列》漆画,西关风味,悉心怀旧,满满温情。

▲ 《星系》系列(1995-1996)

一次乘坐飞机上升至万米高空中的景象让她豁然开朗,即开始以新的视野看世界,以宏观抽象的理念来表达视觉元素,创作了《星系》系列漆画。

 

画到最后便是画自己

“艺术之所以无可取代,乃是他有一个自发的过程,同样的一棵松,经过了千百个画家的创作心灵,他却可以有千百面目。”这是林清玄曾写过的一句话,而在从事了漆画创作三十多年间,陈志强也认为,“创作的素材和灵感首先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每一幅作品上面,浓浓凝结着的是我对自然和生命的爱意,每一次的创作,首先感动的是我自己。”

▲ 《醉舞》电子版(2002)

 

2002年三月,陈志强路过菜市买回几朵荷花在瓶中插着,虽然很美,却由于漆画中没有洁白的颜料无法描绘出荷花的颜色便作罢。直到数日后,荷花由盛凋零,只剩歪歪倒倒的花蕊和颗粒饱满的莲子,像玉翠珠宝一般反倒更显灿烂了。当看到荷花变成莲蓬,以为花渐凋零之时却进入了一个新的生命,陈志强觉得一定要用漆画记录下已逝的美,记录下偌大宇宙中一颗小生命的盛衰与循环。

此时的她正与病魔抗争,时常会因为贫血而昏倒,就在手术前一个月,仍坚持作画,这就是她在作品《醉舞》中所颂扬的生命,“无论什么画作,画到最后都是画自己的品格。”

 

画葫芦,是一闲下来就会做的事

除去日常的漆画创作,陈志强还会进行一些漆器的制作。“漆器要重于应用,否则会淡出生活。”与画不同,漆器有一种能够触碰的体温感,这是漆的温热质地,更是匠人手工制作的温暖痕迹。

东方之美,人文关怀,无所不蕴含在漆器之中。其中,陈志强最喜欢琢磨的,就是葫芦。她认为葫芦的形态是天然所致,或肥或瘦,或大或小,而作画却能够顺应其形状的特点,发掘出他们潜藏的韵味,把一件不起眼的物什变得妙趣横生,只有动手制作的人才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 《葫芦·怡》

 

在制作作品《鸣》时,设想葫芦的造型为一只鹧鸪,以葫芦上部为鸟头,配上弯曲的樟树枝,用黑漆、朱漆、金银箔装饰鸟的身体,夸张着又保持了葫芦的原汁原味。

▲ 陈志强老师展示画作

 

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近期创作的画作,她激动地仍不忘教授学生应该如何调整画面的黑白关系,“要注重画面协调,会眯起来看,也睁眼睛看。只睁眼睛看反而会看不清的。”认真,严谨,言传身教,是她一直以来的态度。

▲ 陈志强老师在指导学生

 

▲ 学生陈美莲作品《我》

 

▲ 学生陈云君作品《一现》

 

▲ 学生许平作品《吉祥》

 

▲ 学生叶志豪漆艺茶台作品《如是我闻》

 

陈志强师承广州漆画第一人蔡克振,也得到了乔十光、吴川、郑立为、王和举等人的帮助,却依然虚怀若谷,不断学习。

回望,是记忆中是年少刻苦时最爱的花生糖,是独自求学时来自业界的关照,前辈们那一句“你要坚持!”向前,是蔡老在为她的作品集作序中提到的“女儿当自强!”,是技艺上的精益求精,文化上的追求内涵,做人上的无可取代。

 

摄影:陈灿 周颖  苏铭畯
作者/通讯员:李子腾 张诗若 钱双文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